中国古代有一本识人选才的经典,你知道不?(4)
但是,对于人才的选拔,三国时期就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三国时期群雄四起,各地争据,战火纷飞,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既然战事增加了,那么肯定就要有带兵打仗的人,但军队的组成部分又非常复杂,比如说,每一支军队都要有统帅,统帅之下还要有出谋划策的军师,当然还需要军需官、文书、各级的将领等等,在军队的背后又需要有强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也就是说方方面面都需要人。除此之外,每一方诸侯也都不止有一支军队。人员的需求量可想而知。
其次,由于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导致了人才的分散。当时的人才如果集中到其中的一方,或许是足够的,但分散到三个诸侯国就显得有些顾此失彼。
再来,由于战乱的缘故,一大批能人志士都选择了消极遁世的态度,比如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以及当时的大贤司马徽等人。从表面上看,徐庶只是为了保全名节,但事实上真的这么简单吗?并不是,徐庶是一个聪明人,他不愿为曹营出谋划策不是因为他恨曹操,而是他对时局看得更透彻,根据曹操的所作所为,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三方的势力谁都不能帮,因为帮助了这一方就会得罪另一方,而这一方最终失败的话,他必定不会有好下场,但当时的他又看不透到底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哪方都不帮才是最佳的选择。
总之,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才就成了当时非常稀缺的资源,然而,人才虽然稀缺,但事情还总得办,这该如何是好呢?那就只能从瞎子里面挑将军了,只能降低录用的门槛。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各方诸侯必然会下大气力吸引天下的人才投入到自己的阵营中。但是这中间也有点问题,那就是,吸引了这么多人过来,总不能白养,好歹也要让他们发挥点作用。但是,这里面难免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人,该怎么去甄别和加以利用呢?这时候就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才方案,于是就催生出了像《人物志》这样看人识人的理论。但是,由于当时人才的稀缺,必是很难选出各方面都称心如意的人才,只能是根据这些人才各自的长处,然后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加以利用。比如说,猛张飞出谋划策不在行,但上阵杀敌是一把好手,那么就让他去领兵打仗。再比如,神笔马良出谋划策和打仗样样不行,但他擅长画画,那就让他去绘制地图。
首先,既然战事增加了,那么肯定就要有带兵打仗的人,但军队的组成部分又非常复杂,比如说,每一支军队都要有统帅,统帅之下还要有出谋划策的军师,当然还需要军需官、文书、各级的将领等等,在军队的背后又需要有强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也就是说方方面面都需要人。除此之外,每一方诸侯也都不止有一支军队。人员的需求量可想而知。
其次,由于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导致了人才的分散。当时的人才如果集中到其中的一方,或许是足够的,但分散到三个诸侯国就显得有些顾此失彼。
再来,由于战乱的缘故,一大批能人志士都选择了消极遁世的态度,比如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以及当时的大贤司马徽等人。从表面上看,徐庶只是为了保全名节,但事实上真的这么简单吗?并不是,徐庶是一个聪明人,他不愿为曹营出谋划策不是因为他恨曹操,而是他对时局看得更透彻,根据曹操的所作所为,他清晰地认识到,这三方的势力谁都不能帮,因为帮助了这一方就会得罪另一方,而这一方最终失败的话,他必定不会有好下场,但当时的他又看不透到底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哪方都不帮才是最佳的选择。
总之,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才就成了当时非常稀缺的资源,然而,人才虽然稀缺,但事情还总得办,这该如何是好呢?那就只能从瞎子里面挑将军了,只能降低录用的门槛。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各方诸侯必然会下大气力吸引天下的人才投入到自己的阵营中。但是这中间也有点问题,那就是,吸引了这么多人过来,总不能白养,好歹也要让他们发挥点作用。但是,这里面难免有一些浑水摸鱼的人,该怎么去甄别和加以利用呢?这时候就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才方案,于是就催生出了像《人物志》这样看人识人的理论。但是,由于当时人才的稀缺,必是很难选出各方面都称心如意的人才,只能是根据这些人才各自的长处,然后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加以利用。比如说,猛张飞出谋划策不在行,但上阵杀敌是一把好手,那么就让他去领兵打仗。再比如,神笔马良出谋划策和打仗样样不行,但他擅长画画,那就让他去绘制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