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吐槽·读新书】人人痛骂的“上帝视角”到底是谁的问题?(2)
“笨蛋,在那儿光哭有什么用?感觉男主就是个没用的废物,站起来怼他们啊!”(来自《EVA》系列的典型吐槽弹幕)
弹幕疯狂吐槽男主从逻辑上来讲,这种吐槽确实不讲道理,毕竟如果真让这些吐槽者面对和主角一样糟糕的境况,他们的表现未必能比主角好多少。
前两天看老E直播灵媒,就眼睁睁看着老E差点和观众们吵起来:不少人认为毫无代入感的老E是在不尊重游戏作品。
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文娱作品,现实中也有很多例子。在很多疑似“过当防卫”的案件舆论中,常常会有很多人指责受害者为什么要在加害者失去反抗能力后做出“补刀”行为,甚至质疑他/她们为什么要出现在那个“有潜在危险”的场合,而不是提前保护好自己。
尽管“过当防卫”这个法律概念就是建立这样的理性基础上的,但这种要求受害者无限靠近“上帝”的指责,无疑突破了大多数共情者的心理底线。
在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几乎不可能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即便是经过考虑的,也很难直接预料到未来的所有可能,并做出最优解。说白了,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在开盘前,一切所谓的精心算计,都不过是无法定论的猜测。
因此,“上帝视角”这个词,基本和贬义脱不开关系了。阿骏甚至还记得在高中时做过相关的阅读理解文章,就是在批判舆论面对公众事件时的这种无理要求。
但,事实确是如此,却又不是如此。
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上帝视角”这个词,最早其实是个源自文学写作的概念:
【上帝视角乃是叙述视角中,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的别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能够以非现实的方式不受限制的描述任何事物,如,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点展开叙述,或是多个角色的心声交替出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又称上帝视角。在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读者和观众可以通过作者或编剧、导演特意的内容呈现,了解每一个角色的认知、感受、和行为。而一个故事脉络紧密、人物构造丰满的文学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入戏,从而拥有这种“上帝视角”的体验,进而对故事的推进,情节的发展产生兴致,保持期待。因此,上帝视角可以提供给局外人完整丰富的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摘自百度百科和《九型人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