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为何最先灭亡的是刘备?(7)
我们前边说过,自刘备取益州后,孙权就把他当做了最大的威胁,而且刘备远赴益州,避开了曹操的锋芒,军事压力就完全转移到了孙权那里。再加上赤壁之战后,占领荆州的四个郡中,仅分了一个给孙权。这也就意味着,双方的联盟中,好处刘备占了,压力却由孙权一方承担。这种利益的失衡,使孙权重新评估了三者的关系,并有了新的决策:缓和与曹操的关系,全面进攻刘备。双方在夺取荆州和益州时,积压的所有矛盾,就全面爆发了。
当时,关羽的主力正全面进攻襄阳,孙权却派吕蒙成功偷袭了荆州,一代名将关羽也落了个兵败被杀的悲剧下场,刘备也完全失去了荆州的统治权。自此,《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化为了泡影,再也没有实现过。
在关羽被杀那年,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这时刘备就迫不及待做了一个很不明智的决定,就是自己称帝,光复大汉,国号为汉。这也是刘备犯下的,最致命的政治错误。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说刘备这个举动很不明智呢?这就要重新说回《隆中对》了。
在《隆中对》中有一个“汉室可兴”的说法,言外之意就是大汉王朝是可以复兴,而刘备作为“帝室之胄”,也是名副其实的汉朝宗室。按照作者饶胜文的观点,这对于刘备的政治选择非常有利。刘备理应打着恢复汉王朝的旗号,将曹操当做篡位的权臣,联盟孙权和其他同盟,共同讨伐名不正言不顺的曹操,以此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作者认为,刘备这时的处境,与汉光武帝刘秀有着相似之处,他完全可以借鉴刘秀的做法。在称帝前,刘秀虽是更始皇帝的部下,但他在讨伐王莽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得到了人心,建立了强凝聚力、且受人拥戴的军事力量。因此,即使他自己称帝,也是顺应民意,没有人反对。不过,《隆中对》中,对“汉室可兴”的说法模棱两可,对于恢复什么样的汉室,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为刘备留下了更多发挥空间。
当时,关羽的主力正全面进攻襄阳,孙权却派吕蒙成功偷袭了荆州,一代名将关羽也落了个兵败被杀的悲剧下场,刘备也完全失去了荆州的统治权。自此,《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化为了泡影,再也没有实现过。
在关羽被杀那年,汉献帝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这时刘备就迫不及待做了一个很不明智的决定,就是自己称帝,光复大汉,国号为汉。这也是刘备犯下的,最致命的政治错误。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为什么说刘备这个举动很不明智呢?这就要重新说回《隆中对》了。
在《隆中对》中有一个“汉室可兴”的说法,言外之意就是大汉王朝是可以复兴,而刘备作为“帝室之胄”,也是名副其实的汉朝宗室。按照作者饶胜文的观点,这对于刘备的政治选择非常有利。刘备理应打着恢复汉王朝的旗号,将曹操当做篡位的权臣,联盟孙权和其他同盟,共同讨伐名不正言不顺的曹操,以此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作者认为,刘备这时的处境,与汉光武帝刘秀有着相似之处,他完全可以借鉴刘秀的做法。在称帝前,刘秀虽是更始皇帝的部下,但他在讨伐王莽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得到了人心,建立了强凝聚力、且受人拥戴的军事力量。因此,即使他自己称帝,也是顺应民意,没有人反对。不过,《隆中对》中,对“汉室可兴”的说法模棱两可,对于恢复什么样的汉室,并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为刘备留下了更多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