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巨流河》内容简析】渡不过的巨流河(3)
历史、生命、文学
在书中,作者还将“历史和文学做出绵密诚恳的交会”,通过文学,表达生命,表达历史。
她“以书写自己的生命来见证文学无所不在的力量”,她在南开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在她的眼里,教国文的孟志荪老师的语言“不是溪 水,是江河,内容滔滔深广,又处处随所授文章诗词而激流奔放”。她深深地沉浸其中,如痴如醉地背诵,至今记忆犹新。之后在武大上朱光潜老师的英诗课,源源不断的伟大作品得到一观:华兹华斯“那一串晶莹璀璨的”《露西组诗》,雪莱的《奥兹曼迪斯》和《西风颂》……皆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作者在书中引入大量诗歌,并配上意象解读,让人自然而然地进入文学的殿堂,感受历史的兴衰,体悟生命的永恒。
她将文学与现实结合,对这个纷乱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张大飞殉国噩耗传来的时候、在战后晦暗的政局里,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是她对战争的悲悼,对生命的叹息。正如王德威所说:“文学的魅力不在于大江大海般的情绪宣泄而已,更在于所蕴积的丰富思辨想象能量,永远伺机喷薄而出,令不同时空的读者也荡气回肠……”或许,这就是文学散发的独特魅力,使人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依旧保持生命的活力,相必这也是作者在书中花大量笔墨引入诗歌的原因之一。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作者历经颠沛流离,看透了世事,而这也恰恰造就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齐邦媛,使她的笔调在历史的冲刷中变得愈加沉稳。看似简单的寥寥数笔,背后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就是这样来表达历史的。
历史之河
作者在序中的开头就介绍了巨流河——作品也是围绕它展开。书中 “渡不过的巨流河”是回顾忧患重重的东北和中国历史的重要意象。
当年作者的父亲跟随郭松龄倒张未遂,假使他们渡过了巨流河,那中国的历史将被改写,或许就没有了“九一八”,没有了“西安事变”。
然而正如我开头所讲,“历史不是假设,更无从改写”。它的的确确、真真实实地存在过,是人们的选择,一旦作出,就无法再次更改。我们现在度过的每分每秒,随时都变成了过去,一去不复返。渡不过的巨流河——多少壮怀激烈都已付诸流水。那是她父亲人生的一大憾事。而他的女儿,自幼背井离乡,对少时记忆不深的东北却有着深切的怀念,作者将此情感多次在书中或明或暗地流露过。那毕竟是生她养她的故土啊!所以人总是不免有克制不住的回家的欲望。
巨流河的战役早已灰飞烟灭,那目光熠熠的热血青年历尽颠仆,也已安息。邦媛先生因缘际会,成为了守护台湾的“文学天使”。而她蓦然回首那段已逝岁月,难道心中没有无限牵挂吗?“她又何曾为自己生身的故乡和为她而战的人写过一篇血泪记录”?本书也由此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