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篇科幻小说】冷湖六重奏(上)(26)
我姑且将他也称为“人”吧。这个“人”是个孤独的旅行者,正前往一个发音为“古氐羌”的部落贩卖香料,却不慎遭遇了沙尘暴,与他的队伍失散了。他已经独自行走了很长时间,行囊中的食物和水都耗尽了,大脑正竭力发出干渴的信号,催促着他的身体寻找救命的水源。更糟糕的是,附近根本没有水。他在沙暴中迷失了方向,正在一片亘古无人的戈壁滩上挣扎着。狂风呼啸着裹挟起砂砾,“浮空碎石之海”正侵蚀着这个人苍老的脸,正如它们摧毁了我们的逃生舱一般。他的生命犹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此时我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漫长的实验中,我已不知不觉消耗了我寿命的大半,此刻也是个垂暮的老人了。
我并不惧怕死亡。相比之下,我担心那未完成的使命,更怕我的发现就此湮没,没能造福族人。荆棘世界即将消亡,但在风暴世界着陆的三号舱仍有大量幸存者,甚至坠毁于巨岩世界的一号舱的乘员——只发出一次求救信号就消失不见的两个冒险家——也有存活的可能。哪怕只有这微小的可能,我也不会放弃希望。
在最后时刻,我将我的发现向族人们广播。
从被困的孔洞中,我得到了启示:要避免迷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这个巨人的大脑建立起相干。直接掉进荆棘的放电孔是一种办法,但这是万中无一的巧合,难以复制。相比之下,用这个巨人的“视觉”或“听觉”建立相干要方便得多。
于是,我发明了“巨鼓”。
“鼓”这个名词是我从这个巨人的记忆中读取到的。这是他们的乐器,可以借助振动,发出足以穿越数十寻之遥的物质波,被巨人的听觉器官感知。然而,巨人的感知相当慢,慢得不可思议,振动周期至少要在五千须臾以上才能被“听到”,而听到一个节拍并做出反应,甚至需要20个长庚之久。只有这样缓慢的鼓声,才能被那种巨人注意到,才能在极小、极快的我们与极大、极慢的他们之间建立起相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