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猝不及防》系列整体架构解析与自我评断(2)
当然,《病人》依然是主框架。
只是改变了三篇文章的前后位置,再去观察整个故事,就会发现文章的内容也随着架构的变更,表达出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人物的结局像“薛定谔”理论的那只猫,通过不同的设置推理,产生多种可能性。
这样一来,一个原本只能以固有方式阅读的系列文,会就显得很有意思了。
二、系列中各个章节的叙事手法与逻辑关联性
系列的文章可以拆解为三个独立故事,即使没看过其他两篇,亦不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
由于更倾向于封闭空间的小格局,所以每篇故事的内容,都会将场景、人物、关系尽量简化到极致,再通过角色间密集的对白和细致的行为描述,逐渐铺展出故事全局的版图。这种方式常见于小众化的英剧。
比如:《新喋喋人生》。一个演员,一个镜头,一个场景,只用独白和表情就完成了整个故事。
写作形式上,较多采用了正反对照的模式。
叙事手法方面,《信》和《故事》是顺叙,到了《病人》和前两篇相关的内容则变为插叙。
人物设定方面,《病人》颠覆了前两篇里塑造的正面又深情的角色形象,和《信》是白对黑,和《故事》是善对恶。
“沈巍”这个角色,始终是贯穿整体格局的关键人物,但他并不是一直以实体形象出现,所代表的也更趋近于某个主题核心部分,作用是通过不同的编排方式发展出不同的剧情。
在故事排序方面产生如下效应:
1、“信——故事——病人”:经历悲惨人生后催生出扭曲灵魂的高智商罪犯,生命中唯一的美好幻想;
2、“病人——故事——信”:变态杀人狂的故事没有在现实中发生的反转剧;
3、“病人——信——故事”:求仁得仁的反转,但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残忍的是现实的意外;
4、“故事——信——病人”:失去、得到、再次失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