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物(7)
五、《红楼梦》中的真物——史湘云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这就是所谓的“不把问题当问题是真物”,反过来说,宝玉给湘云使眼色这个行为非常虚伪,也是黛玉埋怨她的根本原因。
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辨,不则一声。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如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这里引出了真伪物的辩证——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我们以黛玉的视角考虑,你(宝玉)在那犹犹豫豫,这边一套,那边一套,当我是什么人啊?
宝玉对黛玉当然是真情实意,但曹公对他从来是批判加认可,有明确的褒贬。宝玉这里就是公子爷常见的行为。
之后宝玉的确悟了,但悟的不够。
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二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里黛玉的话,和惠能的“好则好矣,了则未了”大致同理。“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思是领悟了所有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需要领悟的了,即至高境界。“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则是不追求什么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才是真物啊!
但同时要注意,这只是思想境界上的悟性。宝钗和黛玉的悟性固然高,可她们都是知行不一,都是求不得,放不下。而在这个场景中,唯一的边缘人湘云倒是真正践行了真物的人。这也是《红楼梦》常用的春秋笔法。
比如——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这就是所谓的“不把问题当问题是真物”,反过来说,宝玉给湘云使眼色这个行为非常虚伪,也是黛玉埋怨她的根本原因。
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宝玉听说,无可分辨,不则一声。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如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这里引出了真伪物的辩证——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我们以黛玉的视角考虑,你(宝玉)在那犹犹豫豫,这边一套,那边一套,当我是什么人啊?
宝玉对黛玉当然是真情实意,但曹公对他从来是批判加认可,有明确的褒贬。宝玉这里就是公子爷常见的行为。
之后宝玉的确悟了,但悟的不够。
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你有何贵?你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二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里黛玉的话,和惠能的“好则好矣,了则未了”大致同理。“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思是领悟了所有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需要领悟的了,即至高境界。“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则是不追求什么境界,才是最高的境界。
这才是真物啊!
但同时要注意,这只是思想境界上的悟性。宝钗和黛玉的悟性固然高,可她们都是知行不一,都是求不得,放不下。而在这个场景中,唯一的边缘人湘云倒是真正践行了真物的人。这也是《红楼梦》常用的春秋笔法。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