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浅谈近代的"认同文化"其根源及未来发展(3)

2023-05-29 来源:百合文库

浅谈近代的“认同文化“其根源及未来发展


这种观念还表现在宋朝已经具备了明确的边界意识,也就是在自己与少数民族之间划定边界。西方理论强调,边界意识是民族国家观念中特有的意识,但宋朝其实也具备了这种意识。
我们可以感受到宋朝人在外族压力面前表现出的焦虑和紧张,这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的正统性和汉族文化的合理性。这种观念其实已经和欧洲产生的民族主义非常相近,可以被视为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一个遥远的源头。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所抱有的民族主义情感,都可以追溯到宋代。
对二者的差异,学者们多认为是因为二者的后设立场的差异造成的。
认同文化在中国的根源还是存在的,我们有功能与 “民族国家”和 “帝国”极其相似的“夷夏之辩”和“天下”,我们对天下是处于一个无边际的状态,张灏先生曾对“天下主义”进行过解释:从哲学层面而言,天下为儒家体系下的大同乌托邦理想;从政治层面上讲,就是一种地理概念,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华夏中心主义,也就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在宋之前,我们更注重的是“天下主义”,不分血缘、种族,无论汉夷,只要你接受了这个观点,承认了这个理想,就可以化夷为夏,接纳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这就是天下主义,但也不是说在宋之前就完全没有“夷夏之辨”,只是不占据主流而已。在宋之后,“夷夏之辨”就占据主流,也有人认为如果清朝当政之人不是满族的话,极有可能会是君主立宪,虽然个人认为依然不怎么靠谱,但是这个说法的出现就证明了,的确有人对“外来民族”当政大有意见,但天下主义也有“五族共和”的紧随而来也能证明,宋后“夷夏之辨”也没有完全脱离“天下主义”而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二者在中国历史上长期都是相互嵌套,内在渗透的,只是两者在何时占据主流,一个是防守之道,一个是进攻之器,“夷夏之辨”防守的目的依然在维护儒家的天下理想,“天下主义”的进攻目的也是实现同化儒家的天下理想,我们也不难看出就算是“夷夏之辨”占据所谓的主流,但其内核早就是“天下主义”, “夷夏之辨”在士大夫那里永远是次要标准,最重要的依然是“天下主义”当绝对的敌人也就是中华文化完全没有渗透、没有教化的异族,而如果是已经受教化的,被中华文明同化的,就可以成为华夏天下的一员,这样,就算是异族统治汉族士大夫也会承认他们统治的合法性,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明末的士大夫更在意的是亡国而非亡天下。

浅谈近代的“认同文化“其根源及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