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鲧和大禹(2)
秦朝,《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汉代,《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
汉代,《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蜀西川也。”
西汉,《国语·吴语》伍子胥谏吴王夫差:“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
西汉,《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鲧的出现无论在任何古籍中,似乎都被当做了“大禹”的陪衬。但鲧神话本身,仍具有一些被现代人讨论的闪光点。
第一阶段:因为“大禹”的原因,鲧再先秦典籍中的“家族树”与“社会化”样态十分完整。从先秦资料分析,袁珂老师在《中国神话通论》中认为,鲧在这一阶段被描述成了一位“神国的背叛者”,他敢于窃取息壤为民解苦,是一位“英雄”。在此阶段“鲧”还有一种“白马”的形象,袁珂老师将这个形象与《山海经》中的“戎宣王尸”(马状无首)联系在了一起,寓意在表达鲧遭到行刑之后的景象。
汉代,《周礼·夏官·庾人》:“马八尺曰龙。龙就是鲧。
汉代,《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蜀西川也。”
西汉,《国语·吴语》伍子胥谏吴王夫差:“今王既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以罢民于姑苏。”
西汉,《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鲧的出现无论在任何古籍中,似乎都被当做了“大禹”的陪衬。但鲧神话本身,仍具有一些被现代人讨论的闪光点。
第一阶段:因为“大禹”的原因,鲧再先秦典籍中的“家族树”与“社会化”样态十分完整。从先秦资料分析,袁珂老师在《中国神话通论》中认为,鲧在这一阶段被描述成了一位“神国的背叛者”,他敢于窃取息壤为民解苦,是一位“英雄”。在此阶段“鲧”还有一种“白马”的形象,袁珂老师将这个形象与《山海经》中的“戎宣王尸”(马状无首)联系在了一起,寓意在表达鲧遭到行刑之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