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课》写作解剖—读后感(3)
想起我的老师,他最喜欢讲些课外话的就是诗。
他喜欢讲苏轼的美食,讲李杜的交集,甚至李清照与她老公,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讲陆游与唐婉的两首《钗头凤》。(虽然历史已无法考究另一首诗是不是唐婉所作。)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多美啊,又多么悲凉的爱情。
浪漫又悲伤,是非过错落得有缘无份。来时相见,却已嫁入他门。
较之鲁迅,吓!怎么有个人一脸严肃的看着我,我我没干坏事,我的血也是热的。
你吓到就只差拿着报纸上街游行了,但是你却喊不出那声“我以我血荐轩辕。”
读起《故乡》,《百草园》,鲁迅是很平和的,字面上的意思,说的再多,我们也只是感叹物是人非,喊上那一身迅哥儿。
然而,高中却收入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同志》。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是必背的课目。
今天读起来是不是依旧觉得和《海燕》一样令人热血澎湃。
文字如同一个人在鼓舞着手臂,在呐喊,在愤怒。
但是作者的口吻却异常平静,他捏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沉默,沉默着。
面对噩耗,他却不在现场,所以他只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旁望着,然后拔出手中的利剑,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文字是面对国家与民众的,他冷,一针见血,又饱含热情。
他可以选择优美平和的文风,但是他必须冷下来,必须表现的硬派,像一根无法折断的脊梁。
毕老师说,作家也是有基本体温的,基础体温最低的是张爱玲,她冷到了骨子里,人们喜欢她,也害怕她。我要是遇见张爱玲,离她八丈远我就会向她鞠躬,这样我就不必和她握手了。我受不了她冰冷的手。而另一个最冷的作家就是鲁迅,他的基本体温是高的,但是他太克制了,克制的令人心疼,他在不断地给自己的文章降温。在鲁迅的小说里头,其实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启蒙。启谁的蒙?当然是启“国人”的蒙。换句话说,离开了“国人”,也就是“中国”这个大概念,鲁迅绝不会动手去写“小说”这么一个劳什子。——他实在是怀抱着“使命”才去做的。鲁迅是个伟大的作家,这点毋庸置疑。
好了,接下来,我们来品读文章里让人学习的点吧。
《故乡》的故事极其简单,所以它的亮点在于人物塑造。
老师讲了:@l*_?,懂了吧。
(呃,懂不了,懂不了!那是属于笔锋了吧。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总而言之,从解析故乡里面,我了解到了鲁迅的伟大,国民性,启蒙性,文字的精准,心慈手恨,怎么去学习还是懵懂不知。)
接下来我们来聊点轻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