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如何在《红楼梦》中体现书法之美
书法艺术作为一门儿独特的艺术门类,是中国汉字所特有的,可以称之为“纸上的舞蹈”,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享有尊崇的地位。
汉代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就是说书法是一种进入忘我的自由境界,随心所欲,书写出自己的真性情的一种文化艺术。
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流传,已经与多种文化交融重叠,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歌曲舞蹈、亭台建筑等等,都能见到书法艺术在其中的表现张力,小说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将书法艺术融入其中。
曹雪芹作为一名书画家,自然就在《红楼梦》中加入了大量的书法相关的描写。而曹雪芹处于清廷鼎盛时代,文治武功达到顶峰,书画作品也不免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先看一下曹雪芹的书法。
《种芹人曹霑画册》,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藏。这可能是曹雪芹唯一存世的书画真迹。
曹雪芹画册题诗
冷雨寒烟卧碧尘,秋田蔓底摘来新。
披图空羡东门味,渴死许多烦热人。
看曹雪芹的书法,从书体上,有颜真卿和董其昌的味道,这确是清代自入关以来形成的书风。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颜体是开笔启蒙最常用的一种书体,曹雪芹打小练习颜体自是正常不过。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极其喜欢董其昌的书法作品,称赞道:“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非诸家所能及也……”。清室遂开始将董的字体作为皇家标准字体来使用、练习,自上而下也就自然形成了社会上对董其昌书法的普及。因此曹雪芹又练习了董其昌的书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只是到了乾隆时期发生变化,乾隆虽练习董其昌书法,但不喜董其昌的品性。又因为董其昌书法学自赵孟頫,赵孟頫书法又学自王羲之,只是赵的天姿、笔力不够,学不出王体的那种“笔势清圆,笔画遒美、清逸”,虽然赵体流利娟秀,可笔力不足,变化较少,更易速成。
所以,以乾隆的天赋,选赵体进行练习就顺理成章。虽然乾隆建了“三希堂”,存了王羲之等人的珍品法帖,但是乾隆的书体还是学的赵孟頫,且学的不够地道,偏向了书法界最鄙视的馆阁体而已。
因此清朝时期的书法成就不高,书法家不多,大多摹写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等人,没有大的创新,反而在篆刻上大放异彩。
所以曹雪芹的书法成就也不是很高,相对而言,其绘画作品比书法作品要好许多。这在书中自有比较。如绘画创造,曹雪芹就在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不过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有几幅邱壑的,如何成得。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斜了,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儿了。第三件: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衣摺裙带,手指足步,最是要紧;一笔不细,不是肿了手,就是跏了脚。染脸撕发,倒是小事。依我看来,竟难的很。如今一年的假也太多,一月的假也太少,竟给他半年的假,再派了宝兄弟帮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