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札记 ----读《百年孤独》有感(3)
四点十分,他向院子走去,忽然听见远处铜管奏乐,大鼓轰鸣,孩童欢呼。从年轻时代起,他第一次有意落入怀旧的陷阱,仿佛回到了吉卜赛人到来时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神奇下午。
已成为老人的上校,其实也是个跟我们一样有感情的孩子。
小便的同时,他仍努力想着马戏团,仿佛一位孤儿握着父母的遗物,但他却又失去了记忆。他像小鸡一样把头缩入双肩,额头抵在树干上便一动不动了。
上校死了。
为什么。为什么!
泪眼滂沱的马尔克斯说不出答案。
没有答案。
上校是个沉默、激动,再平常不过的孩子,他是个孤独的孩子。也许他也会泪流满面,怒发冲冠,但现实使他逐渐生于孤独而死于抵抗孤独。上校的故事不是戏剧,并不夸大其词,而是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才使人内心深处一阵触动。妻子儿女惨死,同伴的抛弃,家人的不理解,敌人的嘲讽,他曾奋力抗击这些使他痛苦的事物,然而,当他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就开始麻木不仁,落入孤独的襁褓中,成为孤独的孩子,期初十分惬意,但当真正摆脱这个如毒品般的东西时,却又会受到他曾经历的痛苦。上校在与孤独抗争了多年后,终于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奇妙的“魔法”和父爱包裹着他,但他却被孤独忘却了全部,被勒住了脖子,痛苦的死去。上校的故事,也是许多人的故事,他们曾干出一番事业,却家道中落,最终陷入孤独,再孤独的死去。
“他说什么?”他问。
“他很难过,”乌尔苏拉回答,“因为他认为你快死了。”
“请告诉他,”上校笑了,“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上校逃过死亡不知多少次,而却在快万劫不复的陷入回忆的温情时,孤独的死了。
他心中高傲的余烬正如我们时代孤独者的最后一次抬头,因为余烬会熄灭,太阳终会落下。也许这就是命运吧,人们从幸福中走向寂寞,但被困在了寂寞,即使眼前的光景再好,也是徒劳,因为孤独是寂寞的唯一出路,但孤独不比寂寞更为痛苦?这似是个悖论,但却有千古多少人付诸于实践,古有柳宗元游永州得八记,其实八记不也是一本《百年孤独》的简写?人们越挣扎反而愈陷愈深,在孤独的沼泽中迷失。
这个从羊皮卷中预言会被摧毁的马孔多,早已满目疮痍,因为这个可悲的城镇本就被命运预言,可它命天不由它,它必将生于孤独而死于孤独,它与布思迪亚家族七代人更似是上天把玩的玩具,一个孤独的试验品,人们从开始安于孤独,又挣扎孤独,最后在孤独中老去。他们不再是人,而是孤独酿出的苦酒,洒在人性的大地上,他们想像常人一样怀念冬日的暖炉,而孤独却打翻了炉子。他们试图不顾人情世故,正如赤身裸体在家中行走的美人蕾梅黛丝一眼,但悲剧是他们的现实终会拉他们回到生活,而生活又充满了孤独,不断的循环间,人们老去,不管破败的房子,只坐在那,望着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