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晴雯和袭人判词,看曹雪芹对生命价值及人生意义的思考(2)
如果贾府中的人可以理解这一点,晴雯是不是能够免于早夭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讲对生命的认知分为有限的观点和无限的观点。贾府中的一些人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是用有限的观点去认知生命和生命中的事物呢?因此,风流灵巧的晴雯就应该招人怨,因为他的风流灵巧不符合儒家封建礼教的知。
回想我们的生命历程,我们在议论他人是非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在有限的观点下讨论的呢?虽然我们无法达到无限的观点,可是是不是可以扩展我们有限的观点以更高的观点去看待不同生命存在的价值呢?
二、袭人判词:因果无常本就是生命的常态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首判词是写袭人。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可作者用枉自、空云来形容。既写了作者的惋惜,悔恨,也带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小说中袭人是最讨王夫人贾母喜欢的丫头。因为在王夫人和贾母看来,袭人是最符合儒家礼教的丫头。温柔和顺,体贴周到。从来没有什么脾气,很少有大喜大悲,在儒家文化中是一种最成熟的个性。可这个袭人表现是真正的自我吗?还是封建礼教下压抑的个性呢?
不要忘了他是第一个与宝玉发生关系的丫头。看似最规矩,可实则呢?回想到我们生活,我们在公众视野中表现的是真正的自我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就讲到那个潜意识才是真正的我。在公众视野下,我们会把潜意识隐藏。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他人是真正的自我吗?我想未必。也许你看到的他是社会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因此,温柔和顺的袭人,一生中又有多少时光是为自己活的?有些人惧怕孤独,可有些人直面独孤。孤独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在孤独的环境下,至少你可以脱离社会关系做回自己,真正的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从而真正的定义和认知自我的生命。但袭人这样的人生,可能又是另一种存在的价值。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优伶讲的是讲蒋玉菡,公子讲的是贾宝玉。这两句似乎触碰到了佛家的两个人生命题。无常和因果。堪羡优伶有福是说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菡。红楼梦都是写“分离聚散皆前定”,黛玉与宝玉,是前世的因果。蒋玉菡与袭人何尝不是因果。
蒋玉菡与袭人因宝玉结缘,《红楼梦》后面写蒋玉菡与贾宝玉交换汗巾子,可阴差阳错蒋玉菡的汗巾子又让宝玉许给了袭人,这难道不是因果?我们生命中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因果?你因为某人,和结识另一人,甚至后面结识的人,对你人生的影响会更大。
有时候我和人赌气时,会去想如果当初我没认识他,他能在我生命中消失该有多好。可现在想想当时真幼稚,如果生命中真的少了那个他,那是不是就断了许多因果的联系?这样的生命历程完整吗?所谓牵一发动全身。我们生命中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