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杀式疗愈》谈一个自救者的潜在解脱途径
Corey Arnold 摄
飘渺、飘然的状态,对度过最痛苦的一段时间是有效的,至少没有在绝境上再进一步逼迫自己。但这状态或氛围长期持续,也容易让自己陷入迷茫和另一种的安全感缺失。
几个月前标记了《自杀式疗愈》,因为作者杰西·鲍尔来中国后和《积木书》作者赵松的对谈,我自己也写小说,所以有关注。读完全本是在一个月前,父亲因为肝硬化导致胃底血管破裂大出血呕血送去急救、手术,自己也被迫从一年半的重度抑郁中再次走出家门,独自去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点生命与经济压力、不可避免的部分人际接触。在医院的一周多时间,凌晨或中午间隙,看完了这本与自己在创作内容有部分契合的文字(我更关注抑郁、反抗、自救、清洗与哲学相关,以接近寓言形式表达)。情景设定让对话与场景可以稍微集中、简洁,也更适合一些略带哲学性质地探究,整体不会让敏感的人群过于排斥。英文书名“A CURE FOR SUICIDE”,或许比单一指向的自杀式疗愈更贴合。讲述疗愈的故事,或许下意识让一些人认为其大概率是治愈的,一些人也确实有这感觉,但对我自己不然。
直到现在,当时看书的感观和心境还比较清晰,包括译本中让人抓狂的角色与人称转换。
《自杀式疗愈》封面/自拍不管怎样,这本书还是推荐的。杰西·鲍尔已经从他的“说谎”与“毁灭”中找到了适合自己与这个时代的腔调与节奏,如果能在未来的创作中保持某种质朴、冷静、克制与承担,还可以创作更多好的作品,也期待。
《自杀式疗愈》简介/自拍从这本书回到现实,其实很容易发现真正的“疗愈”、“自救”、“走出”,都很难绕过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或者说是重新认识。而这也是我一年前决定自己处理抑郁的源头,不吃药(因见识过副作用在家人身上长远的影响,这点因人而异,如果对朋友,自己还是建议去接受治疗与药物的,毕竟见效更快更有把握),梳理出自己痛苦的原因与应对途径,一些实际的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与世界后的:直面而非逃避;行动而非坐视;穿越荆棘,向死而生(这其中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直面,也并非要求一次性去面对自己最恐惧最难解决的那部分,方法视各自具体情况有不同)。
结合经历为自己梳理的潜在“解脱”路径(现实中与此接近的是“积极的悲观主义”,但不完全一致,不认为这几个字能概括),也许有些普遍意义,但个体间存在差异没什么东西能包治百病。原本都是写给自己的关键词,我在后面加了备注:
认识世界(重新)→能量视角(这两年我对世界的理解是:万物的本质都是能量)→熵增(由熵增定律等认识宇宙万物的悲剧性/毁灭终局与痛苦底色,人生亦然)→万物终局死亡、毁灭、暗寂(结局毁灭;过程痛苦;悲剧性底色);荒诞;无常→认识自己(重新)→ 承认部分无力感 →有情与无情(倾向于无情,不是指对人冷酷,类似更置身事外一些,别因为外界事物影响你的内心和选择,不是唯心主义,可以简单理解别在意外界/别人看法,当然,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个)→困境→大小绝境(多数困境都能理解成对应的大小绝境,如大到生死抉择,小到出门没带钥匙)→日常及面对困境时,有三条选择/路径(有为,无为,无所谓;有为里边还分善-不作恶/走正道与恶-不择手段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走向,整个架构完全一致,只是这点有区别,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①逃避、拖延、恐惧、掩饰→积累问题、恶化→②无为→最好情况或是维持原样、但基本会继续往下坠落→③积极、直面荒诞与压力(有为/意义)→或有解决可能,过程极痛苦→做出选择(对选择是一种自由的认识)→去行动,实践,解决问题→穿越荆棘,向死而生(核心是穿越荆棘,向死而生,也就是按类似上面的路径筛出自己该走的路,直面压力去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