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身后事Ⅱ——伏笔与悬念(2)
怎么写说了这么多伏笔和悬念的作用和区别,相信大家其实更想知道的是怎么写?
悬念扔完就跑?
我们先来说说悬念,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曾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
如果你拍摄四个人在打扑克,藏在桌子底下的炸弹忽然爆炸了。这不叫悬念。如果你事先告诉观众桌子底下藏着炸弹,四个人在这张桌子上打扑克,他们不知道桌子底下有炸弹,然后,在某一时刻炸弹爆炸了。这就叫悬念了。
前文我们也说过悬念就好比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高的悬在头上不知何时会落下来,让读者既担忧又忐忑,但如果你认为这把剑只要扔到读者头上就可以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剑在头上可如果不看便不会知道,如果不提便不会感到担忧,因此关键的不是把剑如何扔出去,而是经常提醒读者“你头上有把剑耶”,同时笔下的人物又对危险一无所知或不够重视,读者自然是越看越着急。
在《权力的游戏》中关于异鬼的悬念设置就很有意思。前几部中,异鬼似乎一直都被晾在一边,只有偶尔提及两句,仿佛在提醒读者“嘿,我活着呢(物理上的)”而每当人们为铁王座争得你死我活时,切一个夜王军团的镜头,既是对比又会让读者着急上火,也总会忍不住想骂一句,“异鬼都要翻过长城了,你们还在争把硌屁股的破椅子”。
敲黑板,重点中的重点这涉及到的其实就是所谓的故事张力,但这同样是个庞大的话题,我们在此只抛个砖。
挖坑的正确姿势
上一部分我们简单谈了下怎样扔出“悬念”这把大剑,那么“伏笔”这颗地雷又要怎么埋呢?挖坑谁都会挖,但怎样挖才算挖得好?
其实挖坑也是门技术活,挖得太深不行,挖得太浅也不行,这就像是场作者与读者的博弈,既要让读者不容易发现,又要让读者在偶然间发现。
记笔记没伏笔确实要埋起来,但却并非埋得越深越好,把伏笔埋得太深以致于只剩作者才能理解,那就只是笔者的自娱自乐罢了。
那么这个坑的深度要如何把握呢,怎样才能确保自己挖下的坑不会只是自娱自乐呢?
伏笔照应这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对新手较为友好,不难理解而且容易上手。
埋下伏笔时要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但笔下所言又让有心的读者觉得另有所指。读者为何会觉得此处会有线索呢?
因为关联、联想。
前文中有提到过国王私生子的怀疑,而后文又恰恰走来了一个私生子,这如何不让读者怀疑,而这也是最明显的对照关联。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放部分原文的例子(如果觉得太长也可以往下拉)
只谈知识不谈例子就是耍流氓,例子才是最好的老师。
较为经典的例子是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
琼西得了肺炎,医生说她只有一分恢复的希望就是活下去的念头,可她心中却只有画画。她猜疑自己命不久矣,看着窗外将秃的常春藤仿佛预示着自己的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