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学狗逝去的青春:摩崖难回面老味,梧桐树下感无言(第四回)(6)
《石门颂》结字随石势铺衍,跌宕起伏;纵横有序之间,每见破格之处运笔以折锋起首,以回锋煞尾;点画精瘦,波磔飞动;多用圆笔,或见特长垂笔(如 “命”、“升”、“诵”),为汉隶刻石罕见。纵观全局,汪洋恣肆,不拘一格,舒展流畅,天趣盎然,极富弹性、张力和浪漫精神。识者皆以之为汉隶中野逸豪放、奇纵古异一路的翘楚,每每誉为“隶中草书” 或“草隶”。清人杨守敬《评碑记》指出: “其行笔者 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张祖翼则于咸丰六年(1856 年)为古鉴阁藏本《汉 石门颂》作跋叹曰: “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与《石门颂》书体相近的,如《杨淮,杨弼表记摩崖》,在线条挺拔和结体大胆上,似更有过之。次如桓帝永寿中所镌之《李君通阁道摩崖》,行字参差错落,似漫不经意而成,比石门颂更有自然不拘之情趣。此三者以《石门颂》为守中,风格相似,便不再更多着墨。
石门十三品中除了这些篇幅巨长,字数繁多的刻石外,还有“石虎”、“石门”、“玉盆”、“衮雪"八个汉隶大字,既无书者姓名,又无勒石年月。只有“衮雪”据传为曹操所作,描绘了褒河水流激荡,滚滚如雪团的壮丽景象。然衮字没有三点水,对此枭雄自有妙解——一种说法是“一河流水,而衮在水边,岂缺水乎?”另一种说法则是“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
作为目前仅存的疑似曹操书法真迹,唯一可推测其来源的,是见于清人罗秀书在《褒谷古迹辑略》中对此二字的评述:“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衮雪 而至于曹操其他的书法作品,现在没有相关拓本,故没有参照;又没有相关的记载,故无法溯源。余秋雨在《笔墨历史》中,对此亦有微辞:“在我看来,这种美言,牵强附会。曹操不会在山水间沉迷太久,更不会产生这种有关狮子和浪花的幼稚抒情。”
那么就我个人而言,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关于曹操的书法水平,庾肩吾的《书品》中把他列为了中品,仅次于上品里王羲之、张芝、钟繇、三人,赞其“笔墨雄赡”。而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更甚,有“妙品”之能,赞其“尤工章草,雄逸绝伦”。由此可见,“衮雪”二字若以此标准去衡量,难免是有些逊色的。
再让我们把目光拉回文字本身上。其实“衮雪”的错别字并不是个例,石门十三品中的许多字今天已经不用了,《说文》等书亦无所载。如以“楗”为犍,以“余”为斜,以“诋”为氏等,或取音之相近,或取体之相似。多有错讹。寻踪求迹,惟赖金石。一览石门汉刻摩崖,古今字形衍变之踪迹,可由此窥其一斑。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石门十三品中送走了汉隶,迎来了魏碑——这一书体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石门十三品中收录的,正是魏碑中著名的摩崖石刻:《石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