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十一)(4)

2023-03-16心理学 来源:百合文库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际交往里都包含大量的偶然成分:“双盲约会①最终促成了婚姻;取消约谈而丢了工作;误了班车而遇到了高中老同学,等等。认为生活中每一件偶然的小事都需要精细的解释,这种思维固然不对。但是,当偶然事件确实会产生重要的后果时,人们不免要建构一些复杂的理论去解释它们。
①译者注:blind date,即安排互不相识的男女进行约会。
试图去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可能源于我们深切地渴望相信自己是可以控制这些事件的。心理学家已经对所谓“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一现象指的是人们有一种倾向,愿意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Matute, Yarritu, & Vadillo, 2011)。这一错觉广泛存在的证据来自于美国各州彩票发行的经验。这些州充斥着教人们如何“征服”彩票的伪科学书籍。这类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人们不懂得随机性的含义。事实上,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泽西州引入了参与式彩票售卖之后,美国各州才爆发购买彩票的热潮。所谓参与式就是让购买者可以自行刮奖或自行挑选号码。而这类参与性博彩正是利用了当时兰格研究的控制错觉现象:人们错误地相信他们的参与行为能够决定随机事件。
这种错觉在某些喜欢赌博的人身上非常强烈,他们愿意花1495美元学习被认为能够帮助他们控制掷骰子结果的所谓“特殊课程”(Schwartz, 2008)。这样的“课程”当然是彻头彻尾的骗局。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研究了另一个与此相关的现象,该现象被称为“公平世界假设”。它是指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在这里,每个人都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Hafer & Begue, 2005)。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实验证据,证明了公平世界中存在一种“罪有应得”的信念:人们会鄙视那些偶然不幸的受害者。为偶然事件寻求解释的倾向导致了这一现象。人们很难相信一个完美无瑕的或是道德修养高的人会因为偶然事件而遭遇不测。固然我们想要相信“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是偶然性是不偏不倚的,它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它不会对“好人”有所眷顾。
公平世界假设中所体现的对于偶然性的错误理解,也助长了其他一些错误的民间信念,导致人们容易看到虚假相关。例如,我们在第6章中提到过,“盲人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就是一个错误的信念,这个错误信念可能会一直流传下去,因为这种联系能体现“上天是公平的”,而这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
偶然性和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也存在这样的倾向:研究者试图解释一切,希望其理论不仅能解释行为中系统的、非随机的成分,还要能解释任何细微的变异。这种倾向导致了不可证伪的心理学理论的泛滥,既包括个人提出的理论,也包括那些看似科学的理论。“心理历史学”的奉行者常常犯下此类错误。一个著名人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及转折,都经由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在心理历史中得以诠释。大多数心理历史事件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它们解释得太少,而是它们解释得太多。这一研究方法的奉行者很少承认一个人的一生是由许多偶然因素决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