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十一)(2)
Malkiel, 2011;Mamudi, 2009;Regnier, 2010),你的成绩也会打败80%订阅费已经涨至每年1000美元的财经通讯杂志。
但是,我们要如何看待那些确实战胜了傻子策略的经纪人呢?你可能想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具有某些特殊的才能。我们通过设想这样一个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有100只猴子,每只猴子手中握有10支飞镖,它们都向一面写有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墙上掷飞镖,飞镖扎中的股票就是那年要买的股票。那么,一年后它们的业绩会是怎么样的呢?有多少只猴子能打败标准普尔500指数?恭喜你答对了,大概有一半的猴子会。那么,你会不会愿意付钱给这一半打败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猴子,授权它们在下一年帮你选股呢?
这个关于财经预测的例子的延伸,证明了原本纯粹随机的事件会因怎样的逻辑而看起来像是由可以预测的因素造成的(Paulos, 2001)。假想你收到一封信,信中告诉你有这样一份关于股票市场预测的信息。这个信息并不收费,只是要求你试试照着他们的建议去买股票,然后看看它的预测灵不灵。它告诉你IBM股票会在下个月攀升。你把这份资料随手一扔,但是你确实注意到在下一个月里IBM股票果真涨了。如果你曾读过一本与本书的内容类似的书,你会觉得这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仅会将其视为一次侥幸的猜中。后来,你又收到另一份来自同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信息,该信息说IBM股票会在下个月下跌,当股票确实跌了的时候,你仍将其视为侥幸,但是这一次你可能就有点儿好奇了。当这家公司寄来第三份资料,预测IBM下个月会再次下跌时,你发现自己对这几页财经内容的关注度提高了。
继而你发现该信息又一次作出了准确预测,IBM这个月确实又下跌了。当来自这家公司的第四份资料说IBM下月会涨,而且也确实涨了时,你难免会觉得这个信息真还挺神,从而情不自禁地想花29.95美元去订一年这本如此有价值的资料。这种诱惑难以抵挡,除非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此时在一个简陋的地下室里,某人正在准备下周要寄出的1600份资料,这些资料会按电话黄页上的1600个地址发出,其中800份预测IBM下月上涨,800份预测下跌。当IBM在下个月真的涨了,公司就继续把资料只发给上月接收到正确预测的800位“客户”(当然,其中还是400份预测涨,另外400份预测跌)。然后,你可以想象,这个“锅炉房”——可能还包括在背后煽风点火、辅助造势的电话营销骗子,正在向第二周接收到正确预测的400位客户发送第三个月的预测信息(还是200份预测涨,200份预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