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筑基功法(上)(4)
,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
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
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
,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
,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
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
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
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
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
,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 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
,光满性即满,光圆性
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
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
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
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
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
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
,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
,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
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
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
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
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
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三、 经典论证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
”的高妙义谛。“听息”
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
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
可以用“听”字法诀。但
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
,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
有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
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
。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蹭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
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
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
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
,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
,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
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
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
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
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
,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 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
,光满性即满,光圆性
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
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
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
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
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
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
,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
,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
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
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
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
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
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三、 经典论证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
”的高妙义谛。“听息”
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
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
可以用“听”字法诀。但
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
,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
有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
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
。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蹭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
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
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