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二)(8)
心理学威胁到世俗智慧所提供的安逸感,因为作为一门科学,它不能只提供无法被反驳的解释。心理学的目标是对各种行为理论逐一进行实证检验和筛选。某些世俗智慧表述得很清晰,经得起实证检验,这当然是心理学所欢迎的,而且其中许多已经被纳入了心理学理论。然而,心理学并不追求那类事后能解释一切,但事先无法作出任何预测的理论,不追求这种解释系统所带来的安逸感。它不接受那些被设计得永不可变、并代代相传的世俗智慧体系。试图向学生和公众隐瞒这一点无疑是自毁长城。不幸的是,一些心理学指导教师和普及者觉察到了心理学对世俗智慧的威胁给一些人造成的困扰,于是他们有时会试图通过传递错误信息来安抚这种情绪,如“你会学到一些有趣的东西,但别担心,心理学不会挑战那些你深信不疑的观点”。这是一个错误,并且会对“什么是科学”和“什么是心理学”造成混乱。
心理学建构了有关于性行为、智力、犯罪、经济行为及其他诸多人们感受强烈的主题。如果对上述这些主题的调查没有发现一些令某些人感到颠覆的事情,这才奇怪呢!
科学寻求概念上的变化。科学家试图描绘世界的真实图景,而此图景可能与我们的固有信念正好相反。现代思潮中有一种危险的趋向——认为应避免让一般大众知道世界的真正本质,一种无知的面纱是必要的,以防公众面对真相时手足无措。心理学与其他科学一样,拒绝向人类隐瞒真相。
此外,当我们被那些对人类行为有误解的人们所包围的时候,大家都会蒙受损失。公众对于教育、犯罪、健康、生产力、儿童福利和许多其他重要问题的态度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如果这些态度源于错误的行为理论,那么我们大家都会受到伤害。
承认错误的自由
科学家们发现,可证伪性原则的一个最具解放意义和最有用的启示是:在科学上,犯错并不是罪过。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1995)曾说过,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在众目睽睽下犯错,以期他人能够帮助其修正这些错误”(p. 380)。当数据与理论不符时,通过对理论进行不断地修正,科学家们最终共同构建起能更好地反映世界本质的理论。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可证伪性原则的话,我们的生活品质将会大大改善。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本节的第一句话中使用“具有解放意义”这个词的原因。它包含着一种个人化的期许,即此处产生的理念能够同时对科学之外的领域有所启示。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一切,当我们的信仰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时,我们最好是调整信仰,而不是否认事实和坚持错误的想法,这样我们将会很少遇到一些个人和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