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值得我们熬三个通宵吗?(2)
难以撼动历史的无力感
大家对一战的历史主线都有些大体了解,这就注定了这本小说的难写之处。书的定位是既能当小说,也能当正史,既要顺应历史进程,又具有一定的深意和可读性,很难,但这类书是有成功先例的,比如《飘》,相比里面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物,本书的人物显得苍白无力,这不同于历史洪流中“一粟”的渺小和无力,更像是作者在努力展开巨幅历史画卷时,在众多人物的形象丰富道路上疲于奔命。
一战前书中的虚构人物为了阻止战争做了诸多努力,这在我们看来是合理的,珍爱和平应该赢得我们的尊重,但这种努力在书中看起来并不自然,文中对战前形势的转折多有着墨,让人觉得书中虚构人物对历史的走向是有影响的,但虚构人物的言行出奇地契合当下我们对一战的评论和想法。作者巧妙的迎合了读者,但理性告诉我们,无论是对和平的向往还是希望一方获胜的意淫都对历史构不成丝毫影响。这种“穿越”割裂了虚构人物与真实历史,让本就“轻”的虚构人物浮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些蚍蜉撼大树的无力感。
四、“取悦”不是一个褒义词
肯
·
福莱特的作者简介里有这么一句话,很多作者只写能取悦他们自己的东西
……
但我每写一页都在清楚地思考:读者会怎么想
……
在取悦自己与取悦读者之间,肯
·
福莱特选择了后者。
这种“读者就是上帝”的理论很符合经济规律,但对写作是否有益就另当别论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尝试读过很多遍,但理解书的真意十无一二。也许尼采著书之初就没打算取悦任何人,但书中肆意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赢得了我们的尊重。
当然大家还是更倾向于深入浅出的书,很多作者在写作中也会顾及到读者的感受,但顾及和取悦是两个概念,取悦更乏风骨,退一步讲,取悦,众口难调,你取悦的是谁呢?读完书,我感觉喝了一大口混合着真实历史的鸡汤,像是什么要听取比你更聪明人的意见、看清上层贵族的领酷无情,云云。我觉得他取悦的不是某一个群体,而是市场,是市场对快餐鸡汤文学的一种需求。单纯的取悦也许会带来快感,但很难带来阅读的快乐,当我想到书中的情色描写也会是一种取悦的时候,这种“取悦”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