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谢灵运诗歌读后感合计(12)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在中国诗歌史上,谢灵运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他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诗”在诗歌史上的独立地位。
一、引言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称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一些完整的描绘山水的诗出现,如庾阐的《衡山诗》,湛方生的《天晴诗》,谢混的《游西池》,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等,但谢灵运才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真正使山水诗走出了理窟,走向了独立,使山水从文学的“附庸”变为“大国”,并成为人们竞相写作的题材的人物非他莫属。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研究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几乎没有人不引用这句话。他是开创山水诗派的鼻祖,但刘勰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如果从谢灵运山水诗的用典特点来加以分析的话,不难得出答案。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用典特色
用典,又称用事、隶事、事类,现在常称作引用。刘勰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在篇幅有限的诗歌中运用典故成为增加诗歌内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艺术效果上,典故的加入也使诗歌变得具有多层意蕴而耐人咀嚼回味。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其引用典故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从中可见其知识的渊博和庞杂,以至于清人吴淇有“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的说法。据统计,谢诗引“三玄”入诗,以《庄子》为最多,用《易》次之,《老子》再次之。由此观之,庄、老思想在其诗中不仅没有告退,与较早的陶诗相比,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谢灵运诗作中所引的“三玄”中的一些典故,如《过白岸亭》中的“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七里濑》中的“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以上诗句中“抱朴”、“要妙”均出自于《老子》。《登永嘉绿嶂山》一诗中的“恬知既已交,缮性从此出”,《郡东山望溟海》中的“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以上诗句中的“缮性”、“寂寞”出自于《庄子》。《登永嘉绿嶂山》诗中的“蛊上贵不事”一句出自《易・蛊》;“履二美贞吉”一句出自《易・履》。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纵观谢诗中所引用的这些“三玄”中的典故,大都是表达自己希望远离尘世纷争,包含着避世隐居的思想。我想他之所以产生这种归隐思想,不仅是受他所处的时代风气的影响,也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跌宕的政治遭际有关。
一、引言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里称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一些完整的描绘山水的诗出现,如庾阐的《衡山诗》,湛方生的《天晴诗》,谢混的《游西池》,殷仲文的《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等,但谢灵运才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真正使山水诗走出了理窟,走向了独立,使山水从文学的“附庸”变为“大国”,并成为人们竞相写作的题材的人物非他莫属。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研究晋宋山水诗的发展几乎没有人不引用这句话。他是开创山水诗派的鼻祖,但刘勰的“《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如果从谢灵运山水诗的用典特点来加以分析的话,不难得出答案。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用典特色
用典,又称用事、隶事、事类,现在常称作引用。刘勰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在篇幅有限的诗歌中运用典故成为增加诗歌内涵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艺术效果上,典故的加入也使诗歌变得具有多层意蕴而耐人咀嚼回味。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作,其引用典故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从中可见其知识的渊博和庞杂,以至于清人吴淇有“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的说法。据统计,谢诗引“三玄”入诗,以《庄子》为最多,用《易》次之,《老子》再次之。由此观之,庄、老思想在其诗中不仅没有告退,与较早的陶诗相比,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谢灵运诗作中所引的“三玄”中的一些典故,如《过白岸亭》中的“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七里濑》中的“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以上诗句中“抱朴”、“要妙”均出自于《老子》。《登永嘉绿嶂山》一诗中的“恬知既已交,缮性从此出”,《郡东山望溟海》中的“萱苏始无慰,寂寞终可求”,以上诗句中的“缮性”、“寂寞”出自于《庄子》。《登永嘉绿嶂山》诗中的“蛊上贵不事”一句出自《易・蛊》;“履二美贞吉”一句出自《易・履》。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不再一一赘述。纵观谢诗中所引用的这些“三玄”中的典故,大都是表达自己希望远离尘世纷争,包含着避世隐居的思想。我想他之所以产生这种归隐思想,不仅是受他所处的时代风气的影响,也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跌宕的政治遭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