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斌道德经的观后感汇聚(8)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旧约·诗篇》72篇19节)此外,这种规律的`追寻和回溯,还可在基—督宗教神学中关于上帝存在之论证中得到印证。从宇宙规律的巨大因果链条中,如果一环接一环地回推,则可找到体现为“最初原因”或“第一推动力”之“道”。(袁步佳《〈老子〉与基—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1页)
最后,“道”在“人生”论层面上则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以为人世存在求得“和睦”与“安宁”,其表达的乃“大道之言”。从“道”之形而上学意义上,乃是“不可道”的,有着“非常道”“无言”之深奥。但从认识论和人性论意义上,老子以抽象、象征、比喻、神秘等形式却仍然写了“五千言”,从而对此“永恒不变之道”加以了想象和描述,构成其对“道”的经典言说。这里,“道”则成为与“人”贴近、关联的“人生之道”、“生活之道”;“道”以“言”之形式而为世人指出了其寻得“生命意义”之“路”。当然,“人生之道”不只是“言”出、而更是“行”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由此而达到“道”与“德”的统一。这里,则有了从“天之道”到“圣人之道”的角色转换,认识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的境界。
闻“道”与从“道”乃有其回溯和体认,尽管“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但经过努力则仍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因此,应该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四十一章)之举。其实,“生”本与“道”相关联,“生,道之别体也”。(《老子想尔注》)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通过领悟且实行“天道”而达其“人道”。道教思想家葛洪曾对之加以引申,指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只有推行这“天、地、人”之“道”,才能达“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之境。这里,《道德经》的解说也在基—督宗教《圣经》中有着共鸣,反映出其“圣人”、“灵修”等“修道”之
最后,“道”在“人生”论层面上则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以为人世存在求得“和睦”与“安宁”,其表达的乃“大道之言”。从“道”之形而上学意义上,乃是“不可道”的,有着“非常道”“无言”之深奥。但从认识论和人性论意义上,老子以抽象、象征、比喻、神秘等形式却仍然写了“五千言”,从而对此“永恒不变之道”加以了想象和描述,构成其对“道”的经典言说。这里,“道”则成为与“人”贴近、关联的“人生之道”、“生活之道”;“道”以“言”之形式而为世人指出了其寻得“生命意义”之“路”。当然,“人生之道”不只是“言”出、而更是“行”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由此而达到“道”与“德”的统一。这里,则有了从“天之道”到“圣人之道”的角色转换,认识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的境界。
闻“道”与从“道”乃有其回溯和体认,尽管“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但经过努力则仍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四章)。因此,应该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四十一章)之举。其实,“生”本与“道”相关联,“生,道之别体也”。(《老子想尔注》)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通过领悟且实行“天道”而达其“人道”。道教思想家葛洪曾对之加以引申,指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只有推行这“天、地、人”之“道”,才能达“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之境。这里,《道德经》的解说也在基—督宗教《圣经》中有着共鸣,反映出其“圣人”、“灵修”等“修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