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三体》:树上的苹果(2)

2024-06-14三体思维教育公平 来源:百合文库
如果按照上面的思路,似乎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解释为什么个体表现得差异如此之大。这里并不像讨论究竟那种思维方式是“从下面仰着头网上看”或是“从上面低着头往下看”,我更想思考一下这样能导致之后巨大差异和心理落差的思维方式,是怎么形成的?
毫无疑问生长环境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个人完整的思维模式形成之前,更多的是对于深处环境中他人思维模式的模仿,或者更像一种惯性——许多事情本来好像就是这样的。这不仅意味着早期思维模式的形成,还意味着想象力的消失。若要联想到《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这样的思维模式确实能给人踩着前人的脚印往前走的机会。
那么,“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这一命题肯定是大多数学子默认的一件事了,或者说是全社会都默认的——这样一来就创造了一个以此命题为前提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有关“学习”这一方面的一切想法都是建立在此命题之上的——和前面苹果树的比喻也有一些相似吧?
但显然这棵苹果树可没像牛顿的那棵那么高级。显然的是,也有不少学子拥有了某种角度的“上帝视角”。在他们眼中,这一命题没错,但加入了另一个概念——思维的敏感度,敏感度决定相同学习成绩下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由此一来,似乎就可以解释前面的问题了,那个为什么苦读的学子始终达不到顶端。

《三体》:树上的苹果


这其实是个很显而易见的教育不公平的体现,解决起来异常艰难:思维是怎么形成的?难道是靠一两个老师,或者一张改来改去的卷子能决定的吗?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内,确实能像伊文思那样(终于又扯回了三体),用一个建立在原始思维水平所能允许范围内的疯狂大型计算机,以此一窥脑科学的真面目,但这怕不就是极致了吧,最终不也是没能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更何况他最开始就是要造思想钢印,只不过研究大脑是必经之路罢了。
相应的,在教育领域,似乎这一理论只是在不断印证“寒门出不了贵子”,因为受制于早早就形成了的思维模式。
但压根不是这样。
如果一个18岁的还不成年但就快成年的未成年人说原生家庭对ta影响很大,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一个38岁一只脚已经迈进中年的人依旧抱怨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这就是找借口,这说明这个人一直就认为ta所实现不了(但是真的吗?)的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且有一个很强大的理由,就是原生家庭。在这个理由的庇护下,ta可以一事无成,但却不会招人指谪,因为这个理由实在是太难推翻了。殊不知,这不又陷进了原生所带来的思维陷阱里了吗。自我意识去哪了?主观能动性去哪了?真的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在不断影响自己,还是压根没有走出环境的想法?

《三体》:树上的苹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