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上位,武者没落?浅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4)
淳化五年,为镇压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特命参政知事赵昌言出任川陕两路都部署,节制当地所有的统兵武将和宦官,至此开始参用文臣充任各地统兵将领。
澶渊之盟以后,文臣获得最高指挥权,以文驭武的方针贯彻于各地统军系统之中。
不仅如此,从赵匡胤开始,取消了藩镇领有支郡的权力,在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方面逐步起用文人取代了武人。
到太宗时期,地方藩镇的人事任免权也被完全剥夺。藩镇赖以生存的地方财赋大权也被委之于文官,并收归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藩镇的财权被削弱了,中央的财权得到了加强,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不复存在。
宋朝初期,通过对藩镇和节度使得这些限制性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以文制武的体制下,武将也逐渐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这也导致了宋代后世军事部署能力降低,军事行动过于繁杂,从而出现了屡战屡败的局面。
2.猜忌与纵容并存
宋朝初期另一项独特的政策是对武将的猜忌和纵容,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政策结合在一起。赵匡胤在位期间,武将的地位相对较高,除了一些具有重要兵权的将帅外,大部分的普通将领都没有变化,赵匡胤对他们也比较相信,尤其是地方将领,还给予了一定的自主权,只是将军权的归属收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