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6)
2024-06-14 来源:百合文库
3)整治环境
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以满足供水、排水、交通、防卫、消防、祭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对环境不是完全被动的因顺,而要作适当加工。
4)心理补偿
除了上述环境整治外,还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例如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二十景”……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以增强本乡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如人们受趋吉避凶心理的驱使,听任风水师的摆布,或确定房屋、道路的布置方式,或添置“泰山石敢当”碑和八卦镜之类的镇物,以求化解凶患。这一雅一俗的两种举措,都是为了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厌禳、命卦、星象等内容,以之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的工作。它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汭”位(即可免受冲蚀的河湾内侧地),应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的优势等;也有大量迷信内容,如五花八门的避凶趋吉、化祸为福的“形法”、“理法”处置招式。本来,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美好追求,并无神秘之处。但是由于我国古代建筑选址工作从一开始就和卜筮结合在一起,其后经过历代风水师的推演,巫术成分较多。当然.风水也确实在历史上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北京十三陵和皖南众多村落是其突出范例。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手段缺乏现实意义,即使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须再去应用(例如,今天通常不会弃经纬仪而用风水罗盘去为建筑物确定方位)。
0.6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是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类型消失,一些新的类型产生。古代如此,近现代也如此,只是由于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因此这种变化不很明显。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建筑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各项内容:
(1)居住建筑——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与乡村住宅。在所有建筑中占的数量最多。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帝王宫殿、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府县衙署、贡院(科举考场)、邮铺、驿站(官员接待站,备马、船迎送)、公馆(官办宾馆)、军营、仓库等。
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以满足供水、排水、交通、防卫、消防、祭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对环境不是完全被动的因顺,而要作适当加工。
4)心理补偿
除了上述环境整治外,还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例如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二十景”……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以增强本乡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如人们受趋吉避凶心理的驱使,听任风水师的摆布,或确定房屋、道路的布置方式,或添置“泰山石敢当”碑和八卦镜之类的镇物,以求化解凶患。这一雅一俗的两种举措,都是为了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厌禳、命卦、星象等内容,以之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的工作。它既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汭”位(即可免受冲蚀的河湾内侧地),应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的优势等;也有大量迷信内容,如五花八门的避凶趋吉、化祸为福的“形法”、“理法”处置招式。本来,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美好追求,并无神秘之处。但是由于我国古代建筑选址工作从一开始就和卜筮结合在一起,其后经过历代风水师的推演,巫术成分较多。当然.风水也确实在历史上造就了许多优秀的建筑,北京十三陵和皖南众多村落是其突出范例。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手段缺乏现实意义,即使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须再去应用(例如,今天通常不会弃经纬仪而用风水罗盘去为建筑物确定方位)。
0.6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是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的类型消失,一些新的类型产生。古代如此,近现代也如此,只是由于古代社会发展缓慢,因此这种变化不很明显。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和神庙。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建筑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各项内容:
(1)居住建筑——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与乡村住宅。在所有建筑中占的数量最多。
(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帝王宫殿、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府县衙署、贡院(科举考场)、邮铺、驿站(官员接待站,备马、船迎送)、公馆(官办宾馆)、军营、仓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