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格描摹中“起脚色”
文/姚荫梅
解放前,各种弹词唱本如:《珍珠塔》、《玉蜻蜓》、《三笑》、《白蛇传》等,在书摊上就买得到,这些唱本和我们台上说的书名虽相同,但内容情节却不一样,最显著的是《珍珠塔》的唱词,唱本中词句粗俗,例如:“黄狗出角变麒麟”、“东洋大海起蓬尘”……。说书中的唱词经过几代艺人改革,文学性就细雅得多。锡剧也有《珍珠塔》,从方卿投亲开场起,直至献金印、认娘,一次演完。我们弹词由于前辈艺人不断加工、丰富,每天日夜两场,唱四十天也唱不完(后来拜师学艺,学到的就有八十多回书),可谓得天独厚。一部书的放长或缩短,都要花大量的脑力劳动。放长要让听者只觉得长得合理,比原来的细致,好听;浓缩要不失原来光彩。
现在遇到一些问题,突出的是业务问题。夜场不及日场。原因很多,有主客观两方面的,我认为还是书的质量问题。譬如看电影《欢欢笑笑》,觉得很新鲜,很有趣,下次还想看。如果不好的话,下次遇到这种片子,你也就不想去看了。
听书也是这样,台上说得好,听众就要听。当然,这个好,应该是走正路的好,不是走歪路哗众取宠。现在书场里的听众,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当然也有中年人,但老人占多数,年轻人很少,年纪越小越少,十五到十八岁的更少。
不论什么剧种,青年人要是不喜欢,就是个问题。分析一下,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