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文摘(后序)(2)
故而在我读完第二篇章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根据我原本的思路,这些文章是没法做成文摘的。这些文章都太慢了,不能将其切开,少了哪怕一句话也会导致文本的失意。
在读完第三篇章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这些篇目应该是可以作为文摘的。但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环境,我失望的发现,尽管我所准备选取的篇目在结构上是可以作为文摘的,但是读者在没有阅读该章节的其他文章时,是无法获得一个完整的阅读环境的。即使我将其做成文摘,读者也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情感。与其将其做成一个半成品,还不如不做。
因此,最后这篇文摘也就选取了第一篇章的文章作为素材。
思考与心得
在决定动笔写的时候,我只准备将文章的开头一段照抄,并没有考虑将结尾部分放入其中。理由是当时在我看来一些结尾并不是那么的好,不一定每篇文选都要将结尾放入其中。但在后续的选文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一些结尾看似无用,但若是缺乏,行文的脉络便断了,这一点在《如果》中尤为明显,其中我删去了龙应台对于其父亲的追忆与想象。(主要是其中有敏感词)在删去了以后,我才发现,缺乏了后续的段落以后,尽管那段话依旧是那般的优美,但却缺乏了味道,显得平淡。但若是将后文联系起来,尽管两者在逻辑上关系不大,但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读者读完了全篇以后,必然能想起那段话。而删去了以后,虽然置于结尾,但其就如一个到达了顶峰的浪潮,突然就戛然而止,显得匆匆。
如果您已经读完了我所写的文摘,那么想必也已经发现,这13篇文章,越到后面,结构就越完整。换言之,我删去的部分变得越来越少。因为越到后来,我越能感受到龙应台写文章时严密的脉络,在决定是否删去时也变得更加慎重。以《牵挂》为例,原文中龙应台写了其与三个朋友间的故事,我最初在删的时候,大刀阔斧地将诸多段落全部删去,后续在誊抄的时候,才发现有几段话看似平淡,但是你哪怕删去一段,后面那些精妙绝伦的句子就会失意。读者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只会觉得突兀,更遑论品鉴其中的韵味。
体会:
如果你想要学习或是模仿名篇的谋篇布局,那么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拆解名家的篇章。而且最好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 然后尽可能多的去拆,待你拆完以后再去回看先前拆出的文章,你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和问题。这个过程,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蛮简单的,但拆的越多,学得越多,后面就越会觉得煎熬和无力。
学海无涯,且行且思。
最后感谢在我写作这篇文选时提供建议和帮助的朋友:@以所思忆绘梦谈笔(这是他的哔哩哔哩用户名)以及《目送》书籍的原作者:龙应台 女士(笔名:胡美丽)。
在读完第三篇章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这些篇目应该是可以作为文摘的。但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环境,我失望的发现,尽管我所准备选取的篇目在结构上是可以作为文摘的,但是读者在没有阅读该章节的其他文章时,是无法获得一个完整的阅读环境的。即使我将其做成文摘,读者也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情感。与其将其做成一个半成品,还不如不做。
因此,最后这篇文摘也就选取了第一篇章的文章作为素材。
思考与心得
在决定动笔写的时候,我只准备将文章的开头一段照抄,并没有考虑将结尾部分放入其中。理由是当时在我看来一些结尾并不是那么的好,不一定每篇文选都要将结尾放入其中。但在后续的选文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一些结尾看似无用,但若是缺乏,行文的脉络便断了,这一点在《如果》中尤为明显,其中我删去了龙应台对于其父亲的追忆与想象。(主要是其中有敏感词)在删去了以后,我才发现,缺乏了后续的段落以后,尽管那段话依旧是那般的优美,但却缺乏了味道,显得平淡。但若是将后文联系起来,尽管两者在逻辑上关系不大,但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读者读完了全篇以后,必然能想起那段话。而删去了以后,虽然置于结尾,但其就如一个到达了顶峰的浪潮,突然就戛然而止,显得匆匆。
如果您已经读完了我所写的文摘,那么想必也已经发现,这13篇文章,越到后面,结构就越完整。换言之,我删去的部分变得越来越少。因为越到后来,我越能感受到龙应台写文章时严密的脉络,在决定是否删去时也变得更加慎重。以《牵挂》为例,原文中龙应台写了其与三个朋友间的故事,我最初在删的时候,大刀阔斧地将诸多段落全部删去,后续在誊抄的时候,才发现有几段话看似平淡,但是你哪怕删去一段,后面那些精妙绝伦的句子就会失意。读者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只会觉得突兀,更遑论品鉴其中的韵味。
体会:
如果你想要学习或是模仿名篇的谋篇布局,那么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拆解名家的篇章。而且最好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 然后尽可能多的去拆,待你拆完以后再去回看先前拆出的文章,你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和问题。这个过程,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蛮简单的,但拆的越多,学得越多,后面就越会觉得煎熬和无力。
学海无涯,且行且思。
最后感谢在我写作这篇文选时提供建议和帮助的朋友:@以所思忆绘梦谈笔(这是他的哔哩哔哩用户名)以及《目送》书籍的原作者:龙应台 女士(笔名:胡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