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山月记» 内容分析: 1.1 «山月记»(3)

2024-06-14 来源:百合文库
“我是想用野兽的丑陋模样,打消你重来此地见我的念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李征,在作为人的身份的认知中,他迷失在了自我评价之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李征,迷失在了他想象中的他者的评价之中。而另一方面,在他成为猛虎之前,如果我们深究他不再写作的原因,会发现也并非源于作者直观描写的现实中的穷困潦倒,而是缘自于他对于他的诗作才华的客观认知的迷失。可以说,是这种迷失导致他失去了诗作上精进的方向,而后穷困潦倒,重返官场,又郁郁不得志才有了下文中第二重的,对于人的身份的迷失,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是李征在目标与现实生活之间节节败退的原因。

«山月记» 内容分析: 1.1 «山月记»


我这样推断的依据是,文中作者借袁傪之口对李征的诗作做出的侧面评价:“他的诗作有长有短,共有三十来首,然每一首都格调高雅,意趣卓异,一读之下便可感受到作者那非凡的才华。然而,袁傪在感叹之余又隐约觉得稍嫌不足:作者作为诗人的资质无疑是一流的,却总还在某个地方(某个微妙之处)欠缺了一点什么。”关于此处对于诗作的理解,有书友将诗作仍有不足之处的原因归结理解为李征在文中的自叙:“然而,这种自尊心,无疑是一种怯弱的自尊心。我想以诗成名,却又不进而投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与此同时,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这都是我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在做怪。”而我对此处的理解略有不同,我认为:李征在自叙中看似在“反省”自己的自我评价,实则是作者对他对于他诗作才华客观认知的迷失的侧面描写。他对于自尊心与羞耻心的理解恰恰来源于他的客观认知的缺失。
再读袁傪对诗作的评价,我们会发现,“一流的诗人资质”与“某处仍有欠缺”之间,并不矛盾。甚至于这可以被看作是懂诗作的人,对于李征的诗作才华的一种接近客观的真实感受。
文章分析到此处,自然会有一些疏漏之处,比如袁傪作为李征的好友,以他的视角来做李征的才华和性格的参照也未必是完全客观的,也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读者的真正启发之处并不在于劝诫读者如何摒弃上进之路中与自我评价相关的自尊心与羞耻心部分,而在于如何在自尊心与羞耻心的泛滥之际增加对于客观现实的理解与度量。在客观现实与主观认知的驳斥与反思之间提高诗作或其他意图精进之处的创作能力。

«山月记» 内容分析: 1.1 «山月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