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3)
在帝国早期,六镇军人是国家柱石,享有极高的荣誉,称之“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不过自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首都从遥远北方的平城(山西大同),迁往天下中心的洛阳以后,皇室上层开始推行汉化之策,“用夏变夷”。朝廷仿效汉制,结交中原的汉族高门,实行文官体制,政治清途不再对武人开放,从而堵死了边疆军人的晋升机会,加之柔然分裂,边事减少,升平日久,六镇的地位遂逐渐下降。迁洛二十年后,六镇人滞留代北,世代为兵,“一生推迁,不过军主”,多数镇户,“号为‘府户’,役同厮养,官婚班齿,致失清流”。鲜卑民族逐渐分化,代北六镇军人被视为贱民,称为“代来寒人”,以区别于洛阳的高贵门第。
此时,柔然重又强大。公元523年,漠北天灾,柔然主阿那瑰入塞寇抄,“驱良民二千、公私马牛羊数十万北遁”。被压制的匈奴敕勒高车等族乘机起来暴动,下层军民,积怨已久,也乘势而起。叛乱从怀荒镇开始,不到一年,沃野、武川、怀朔相继失陷。朝廷弹压不力,最后不得不借助于柔然人和秀容川(太原以北,滹沱河上游山中)的契胡人。柔然人席卷而来,六镇陷入一片灾难。许多六镇贵族,本来还为朝廷作战,如今也被柔然俘掠屠杀。叛乱镇压下去之后,俘获的降户,“前后降附者二十万人”,不分鲜卑、高车,也不分战前的地位等级,全部强制迁往河北,结果在河北又引起更大规模的叛乱,使得整个黄河以北都陷入战火。到了武泰元年(528年),来自怀朔镇的葛荣兼并各部,屡挫官军,南下围攻邺城的时候,已经号称有百万之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