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序(2)

2024-04-12北魏南北朝后三国 来源:百合文库
黄河出潼关向东,逐渐冲积出巨大的中下游平原,中国古代人口最密集的中心地区就在这里,即所谓中原了。因为在函谷关、崤山以东,故也称关东、山东。黄河北岸靠近关陇的山地为山西,靠近大海的平原为河北;黄河南岸,西部是河南,东部为山东(非指崤山以东,而是泰山和以东地区,齐鲁故地)。
千百年来,中国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自北方草原。“几”字顶端高纬度的河套,因一年的结冰期较长,骑马的游牧人可以方便过河,而成为了黄河防守最薄弱的地区。从河套平原北望,青色的阴山东西横亘,如屏风一般阻挡了塞北的寒风,如果能守住穿越阴山隘口,就能遏制塞北的入侵。反之,草原民族如越过阴山,就能占据肥沃的山南草原,跨越黄河天险,威胁中国的腹心。由此可见阴山之战略地位。汉朝自匈奴手中夺走了阴山,《水经注》记载说:“阴山东西一千余里,单于之苑囿也。自武帝出师攘之於北漠,匈奴过之未尝不哭。谓失此山也。”。
匈奴衰落之后,鲜卑兴起。而中国却在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内战和饥荒中元气大伤。在所谓“令人神往”的三国时代,北方人口只剩下了几百万,汉人的力量衰落到极点。匈奴残余(即所谓匈奴五部)、羯胡、氐、羌、鲜卑等民族纷纷涌入中国,占据中原,将汉人的政治势力驱逐到南方的江淮。匈奴五部衰落后,羯胡兴起;羯胡衰落后,氐、羌、鲜卑白部(慕容部)又先后兴起;等到氐、羌和鲜卑白部都衰落了,鲜卑拓跋部开始从阴山南面的黄金游牧草原出发,开始了新一轮征服的历程。

序


拓跋,本出自大兴安岭深山的小部落,凭着历史的机缘和极富韧性的民族性格,在“五胡乱华”混乱的血泊中,步步蚕食,最终成为北方的新主人,建立起强大帝国,史称北魏。拓跋入主中原之后,漠北草原为柔然人所得。公元400年前后,柔然征服了整个匈奴故地,对中原的威胁日增。为防御柔然,北魏在沿着阴山一线建立军镇。最重要的共有六所,号称“六镇”,皆控守一方之险要。最东往西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
六镇中怀朔和武川最为重要。早在匈奴时代,从漠北穿越阴山主要有两条道,一是从石门水河谷,南下五原(今包头),秦汉时称“稒阳道”后改称中道。怀朔镇就坐落在石门水上游的冲积平原上,扼守中道咽喉;另一条道从武川经白道水河谷,南下白道城(今呼和浩特),正面冲击山西,号称白道,武川镇即在阴山的高山盆地中,防守白道入口。
六镇驻防,需要大量的军人。六镇军人的组成,中上层军官,多是鲜卑贵族出身,或者来自拓跋早期的盟友部落,如武川世袭军人贵族宇文氏、拓跋氏,又如尉迟氏,匈奴屠何氏(鲜卑化后改称独孤氏),所谓的“强宗子弟,国之肺腑”。下层府户军人,除了鲜卑平民,还有被征服后强制戍边的,如敕勒、高车。敕勒部多被安置在阴山以南的土默特平原(今呼和浩特为中心的区域),由六镇严密监控,因此土默特平原又称为“敕勒川”。除此以外,因各种原因被强制戍边的中原汉人也不在少数。这些来路各异的部落民族,聚居六镇,早都已鲜卑化,难分彼此,史载他们“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此即所谓六镇鲜卑之来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