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人脑数据化——人格复制与意识上传(4)

直到后来弗朗西斯·杨和莫伊拉·凯利通过用智控和有机技术的结合将植入物固定在空白的大脑中,成功将一套人工构筑的人格植入到杨死去的女儿克隆体内并且获得成功之时,人们才清楚的认识到,人脑是可以被写入信息的,就像空的储存器一样。
第三章 人格复制
3.1人格复制基本猜想
首先提出人格复制猜想的是马克斯宾·尤里恩(Muxben Yorien)。马克斯宾在《人与人工智能》中写到:“如果可以将类人型的AI模型里放入一个人的完全信息(这个完全信息包括这个人的经历、与他人的关系、身体信息等等),那么只要经过相应的适配,AI就可以完全模仿出这个人的思维方式。”通过AI模型的对特定个体的模仿,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可以称为“复制人”的AI模拟,然后再通过信息提取,就可以得到人脑的信息数据。这样一套流程即为人格复制的基本猜想。但由于目前技术原因,这个猜想目前还没有真正进行实践。就目前AI技术来说,这个猜想的实践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沉淀。(以我们目前掌握的信息来说,奥尼尔月面基地的AI开发部或许会对这项技术感兴趣。)

人脑数据化——人格复制与意识上传


3.2强AI技术与信息完全掌控
AI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2013年人类历史上首个传统意义上的强AI“Atom”由微科【MicroTech】在帕萨迪纳研制完成,但限于技术原因,这个强AI在诞生后一段时间就被停用。虽然“Atom”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标志着AI技术进入新时代。作为完全可以像人一样思考的强AI,“Atom”的出现主要是服务人类,但“Atom”没有自己的情感,所以将它称为“人类的管家”更符合“Atom”定位。得益于类超导技术的进步,强AI所需要的载体越来越小,但只是相较于开始时很小,若想把它塞到和人脑一般大的容器里还不太现实,更别提用芯片存储强AI。并且虽然现在的强AI领域发展十分充分,已经具有模拟人脑的能力,但其所需的能源依然十分大。
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Atom”仅仅是被神话了的超级计算机,它之所以表现的和人类一样,主要是有庞大的能源与算力在支撑,使得它可以模拟出人类在面对问题时的反应,并给出它认为的最优解。基于以上发现,人们不得不调整方向。自此,人们发现若想跳开人脑意识,直接开发类人脑机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人脑数据化——人格复制与意识上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