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与帖的形式美感(2)
2024-04-12 来源:百合文库
说明在非碑学时代,书家们在学习“二王”书风的同时,也有对厚、拙的追求。而清代碑学中兴,则与清初以来帖学风气日损,金石学对碑版文字的挖掘有关。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清代中后期书法家对书法艺术审美的深入与理性。不趋时俗,凡事皆以审美为出发点与归结点,这为篆隶古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因为理性判断与深入探索,碑帖互融的实践才逐渐在近现代流行起来。
碑与帖既为互相不同甚至相对的两类,其形式的审美特征肯定亦有很大差异。在此,笔者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尽力做全面而具体的阐释与分析。
一、碑刻文字的审美特征
我们首先看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对魏碑的总结: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并紧接着说: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妍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如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康有为的总结并不十分牵强,只是康氏将此十美仅限于魏碑与南碑,似有失偏颇。因为南北朝碑皆由汉而来,而汉碑中诸如《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夏承碑》等更具整饬、严正之美,气象甚至更为宏大。故笔者认为,若论碑刻,不能绕过汉碑,而且有汉才有魏,有源才有流,故笔者认为,论碑刻之美,当首推汉碑。
《张迁碑》(局部)
再者,康氏总结之十美,乃整体之概括,非一碑即具此十美。一些格调高的刻石,或能兼数美,但皆有所长,或亦有所不长,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笼而统之有失客观,针对性也可能出现偏差。
(一)气象浑穆
碑与帖既为互相不同甚至相对的两类,其形式的审美特征肯定亦有很大差异。在此,笔者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尽力做全面而具体的阐释与分析。
一、碑刻文字的审美特征
我们首先看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对魏碑的总结: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并紧接着说: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妍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譬江、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蕴蓄古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如者。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康有为的总结并不十分牵强,只是康氏将此十美仅限于魏碑与南碑,似有失偏颇。因为南北朝碑皆由汉而来,而汉碑中诸如《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夏承碑》等更具整饬、严正之美,气象甚至更为宏大。故笔者认为,若论碑刻,不能绕过汉碑,而且有汉才有魏,有源才有流,故笔者认为,论碑刻之美,当首推汉碑。
《张迁碑》(局部)
再者,康氏总结之十美,乃整体之概括,非一碑即具此十美。一些格调高的刻石,或能兼数美,但皆有所长,或亦有所不长,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笼而统之有失客观,针对性也可能出现偏差。
(一)气象浑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