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我们生活在南京》(3)
第二次,半夏在人寿保险广场看到核弹,却不知道那就是核弹;
第三次,半夏认识“老师”,却不知道老师其实就是连翘。这三重闭环的时空尺度不断放大,一层层地强化、叠加,营造出一种排山倒海般压来、又像空气般无处不在的宿命感。
当然,如果你看看“惠勒延迟选择试验”,会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宿命感有更深的体会。我甚至怀疑本书的剧情就是受到这个实验的启发。
未来可以影响过去。因果可以倒置。世界可以被欺骗。观察者可以选择现实。
所以我才觉得,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的内核有特德·姜的味道。无论是《你一生的故事》《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还是《巴比伦塔》,都在时间与空间上轮回着命运的闭环。
这种手法很强力,但也很霸道,只属于一类特定的剧情,而且几乎必然作为贯穿全剧情的主干线,很难应用到别的剧情中去。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独属于科幻的浪漫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点是:《我们生活在南京》充分利用科幻的优势,创作出了其他题材难以写出的剧情,以及独属于科幻的终极浪漫。
现实题材可以写全国航天、物理、军工和核工业的科学精英们“饱和式”科研,搞出了两弹一星的伟业;
奇幻题材可以写一个男孩利用一台时空发报机“欺骗世界”,去营救20年后的一个女孩;
爱情题材可以写一个男孩为了追求一个女孩,将一个城市的夜晚变成烟花盛放的舞台;
但只有科幻,才能写出“全国航天、物理、军工和核工业的科学精英们为了确认真相,发射了一枚长征六号火箭,为20年后的女孩带来一场人造流星雨”。
也只有科幻,才能写出“全国航天、物理、军工和核工业的科学精英们一起‘欺骗世界’,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而拯救一个女孩,完成了一场跨越20年的精确核打击”。
如此离谱的剧情,还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和合理性。
我们见过把科学知识用来掉书袋的科幻;见过带着科学知识的镣铐跳舞的科幻。但科学知识不该是镣铐——它应该是舞鞋,是手链,是铃鼓,是丝巾,让舞者跳出前所未有的奇异而精彩的舞蹈。
其实,在所有这些亮点之外,我还隐约感觉到这位大佬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性。
前段时间和编辑聊天时谈到,最近在网文圈和游戏圈,克苏鲁题材都很受欢迎——相比于前几年更受欢迎。为什么?也许就和当下的时代精神有关。
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愈发动荡,一切仿佛都在下行。不断更新升级的病毒更是让人喘不过气、看不到光。两难。混乱。命运。绝望。这似乎就是这个时代的暗流之下的旋律,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组成的群体潜意识里。
第三次,半夏认识“老师”,却不知道老师其实就是连翘。这三重闭环的时空尺度不断放大,一层层地强化、叠加,营造出一种排山倒海般压来、又像空气般无处不在的宿命感。
当然,如果你看看“惠勒延迟选择试验”,会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宿命感有更深的体会。我甚至怀疑本书的剧情就是受到这个实验的启发。
未来可以影响过去。因果可以倒置。世界可以被欺骗。观察者可以选择现实。
所以我才觉得,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的内核有特德·姜的味道。无论是《你一生的故事》《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还是《巴比伦塔》,都在时间与空间上轮回着命运的闭环。
这种手法很强力,但也很霸道,只属于一类特定的剧情,而且几乎必然作为贯穿全剧情的主干线,很难应用到别的剧情中去。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独属于科幻的浪漫
另一个让人感慨的点是:《我们生活在南京》充分利用科幻的优势,创作出了其他题材难以写出的剧情,以及独属于科幻的终极浪漫。
现实题材可以写全国航天、物理、军工和核工业的科学精英们“饱和式”科研,搞出了两弹一星的伟业;
奇幻题材可以写一个男孩利用一台时空发报机“欺骗世界”,去营救20年后的一个女孩;
爱情题材可以写一个男孩为了追求一个女孩,将一个城市的夜晚变成烟花盛放的舞台;
但只有科幻,才能写出“全国航天、物理、军工和核工业的科学精英们为了确认真相,发射了一枚长征六号火箭,为20年后的女孩带来一场人造流星雨”。
也只有科幻,才能写出“全国航天、物理、军工和核工业的科学精英们一起‘欺骗世界’,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而拯救一个女孩,完成了一场跨越20年的精确核打击”。
如此离谱的剧情,还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和合理性。
我们见过把科学知识用来掉书袋的科幻;见过带着科学知识的镣铐跳舞的科幻。但科学知识不该是镣铐——它应该是舞鞋,是手链,是铃鼓,是丝巾,让舞者跳出前所未有的奇异而精彩的舞蹈。
其实,在所有这些亮点之外,我还隐约感觉到这位大佬对时代精神的敏感性。
前段时间和编辑聊天时谈到,最近在网文圈和游戏圈,克苏鲁题材都很受欢迎——相比于前几年更受欢迎。为什么?也许就和当下的时代精神有关。
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愈发动荡,一切仿佛都在下行。不断更新升级的病毒更是让人喘不过气、看不到光。两难。混乱。命运。绝望。这似乎就是这个时代的暗流之下的旋律,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组成的群体潜意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