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荐书:《我们生活在南京》(2)

还有《三体》中被二维化的物质和现实中的“暗物质”的隐喻,“黑暗森林”对现实中“费米悖论”的解答。读者被拉进故事的世界中,甚至分不清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否也是同一个故事,看出了一身鸡皮疙瘩。这也是对现实的CALLBACK。
到了《我们生活在南京》,这种手法仍在被普遍地应用。作者为撰写本书,无疑大量调研了无线电爱好者群体、南京本土方言、现实中存在的建筑、国企单位、社会组织等等。但最令我惊讶的是,书中的每一次航天发射,都和现实中2019-2021年期间的发射完全对应,分秒不差,仿佛真的有一群人在以这些航天任务为幌子,在暗中推进着拯救人类的计划一般。
双层伏笔
现在的读者看过了太多伏笔套路,基本上都是老司机了。看到某些多余一笔的描写、不寻常的细节,都会猜到这是伏笔,然后无限放大想象,甚至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尤其是带有本章说和实时点评的网文读者)。但作者又不能因此把伏笔弄得过于复杂,不能和读者搞概念的军备竞赛。
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放烟雾弹:一个细节承载双层伏笔。浅层的伏笔是烟雾弹,只传达出一个次重要的情节信息;深层的伏笔才是翻转剧情的关键信息。

荐书:《我们生活在南京》


例如,《我们生活在南京》中的725发报机。在开书没多久的时候,作者就故意描述了一个细节:半夏摇动725发报机,发报机发出“啷啷”的响声,好像是年久失修、里面有个掉了的零件。
当时读者几乎都意识到了,这是个伏笔。但这是指向什么的伏笔?
浅层的伏笔是,2020年的男孩和2040年的女孩用的是同一台发报机,因为2020年男孩的父亲拆开了发报机查看,漏了个螺丝在里面,所以摇起来会“啷啷”作响,这个经验丰富的读者早就猜出来了。
但这个伏笔之下还埋着一层伏笔,那就是这台发报机里藏着“时光胶囊”——最后一颗核弹的起爆密钥。如此一来,“啷啷”作响的细节对应着最终拯救方案,而这个剧情直到全书接近。这就少有人能猜到了。
这是一个很好应用和拓展的伏笔方法。
闭环
对于科幻题材而言,这不是什么新鲜手法。海因莱茵《你们这些还魂尸》、诺兰《信条》和付强《闭环》都把因果关系扭成了环形或螺旋状,手法不可谓不精明。
《我们生活在南京》中用的这一手法远没有上述作品复杂,甚至有些重复,但贵在层层递进营造一种强烈的宿命感:
第一次,半夏在月牙湖边捡到时间胶囊,却不知道这是胶囊;

荐书:《我们生活在南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