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荒唐的北齐朝代,却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5)
温子昇、刑邵、魏收等一批由洛入晋的作家积累深厚,在改朝换代的巨变中,他们的文学创作非但没有中断,反而在高氏创造的这片文学沃土中,更加茁壮。北齐末期,尤其是文林馆设立之后,李德林、卢思道、薛道衡等本地诗人与萧放、颜之推等南来诗人均待诏文林馆,诗人们得以集会唱和,切磋技艺。
这些诗人中亦不乏开一代诗风的佼佼者,如卢思道、薛道衡,均在北齐灭后入周,又于周入隋,成为隋代诗坛的开山鼻祖,其诗歌作风更是直开初唐。这一批本地诗人累世居住于边境,后又经历朝代更迭,饱受离乱之苦。末世的悲情、北地的苍凉,再加上士子们固有的济世精神,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在内容和情感上颇具时代和地域特色,从骨子里更具有苍劲的汉魏古风。
总体来说,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慷慨悲壮,风骨高标的汉魏气度。较之建安时期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又融合了南方诗人所创的声律技艺,因此在艺术上更加圆熟,呈现出“词义贞刚”的诗歌美学。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缘于北齐的边塞雄声算是盛唐气象之滥觞。
《捣衣》——温子昇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香杵纹砧知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
七夕长河烂,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逢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以温子昇的一首《捣衣》为例,虽说是模仿南朝谢惠连同题而作,但全诗无论是从体例还是格调,均超谢诗多矣。沈德潜说此诗“直是唐人格调”,陈祚明点评为“稍见风华,尚不漓质,都直指这首作品的“文质彬彬”之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