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新台(20)
根据《诗本篇》中首段的介绍,朋友们一定可以看到,旧说都认为《新台》是卫人为了讽刺卫宣公而作,但在我这个假想的故事里,《新台》的原作者是周国士子,而非卫国人,这是为什么呢?
我并无任何考据,因为《诗》中大部分篇章,尤其是《风》中的诗篇,多是采集诸侯列国的歌谣而来,具体作者并无可靠,旧说都只是认为,我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新台》实际作者的考据资料。我曾想过让正文中的船家首唱这首诗歌,再有尹来(文中船客,而他也是在我如此的设想下才取姓为尹,以此致敬《诗》最早的编撰者尹吉甫,而文中尹伯所言的“及扶”是尹来的字,谐音吉甫,含义是及时扶助)记录采集。
然而行文至中,我忽然感觉不对,一个目不识丁的老船夫怎么可能突然因为心绪激动而创造出如此满含比喻的诗词,总不可能如屈原当年遇见的渔夫隐者在春秋初年遍地都是吧?真的不是我贬低朴质的劳动者,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本身没有诸如“蘧篨”,“戚施”,“燕婉”之类的知识储备,怎么可能张口就将其运用进诗歌中?有时我们总感叹现实比小说更加魔幻,但无奈现实不需要尽可能贴合表面逻辑,而小说需要。不过所幸,本系列的所有文章都非是历史小说,我将其设定为参照历史的架空世界的小说,其中的名字也与历史中的实际名字进行了区别和虚构。
——总之就是希望朋友们记住,这是小说,不是历史,切莫以此为参照客观事物,但至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会尽力以我的主观理解去还原一段故事,如果您也赞同或有所体会,由此能了解这首诗歌,甚至感兴趣去翻阅中华第一部诗歌总集并亲自体会了解其中激荡的情感,那我将不胜荣幸。
话归前题。所以为了尽可能贴合旧说的卫人为之作,尹来受辱,愤而作诗,久被卫公剥削的船家心生共鸣,闻而求学,并将其以棹歌的形式传唱开。至于为什么最后被认为是卫人所作呢,我想是船家安度晚年了吧,而这诗歌也经历了阿拉伯数字的认名历程。(^_−)☆
最后,再向大家推荐一首很棒的古风歌曲,《烟雨行舟》,原唱是伦桑,正文最开头的三段,就是取用《烟雨行舟》中的句子,在保持韵部和一定句式的前提下,将江南水景成双泛舟的温情画面尽量适配为在北方大河上朦胧烟雨的悠悠图景(春秋时期的大河即为现在的黄河,而那时的黄河中下游还不是如今这般的浑浊。),私觉还有些韵味,就恬不知耻地以此开了头。(*/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