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预设的牺牲者——重读《追风筝的人》(3)

塔利班掌权之初,哈桑便已预见了哈扎拉人将遭遇不幸。他知道塔利班的残暴,眼看着妻子被打也不能反抗。反抗只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哈桑这样说。这说明他不是逞一时之勇的人。然而,为了保护阿米尔的爸爸的房子,为了一座主人业已弃之不顾的房子,哈桑抗议塔利班,最终导致家破人亡。
这样的结果,哈桑预料不到吗,他应该能预料到吧,可他还是做了。也可以说,书中让他这样做了。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是一种不对等关系。不是因为他们是主仆或不同身份的兄弟,也不是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种族和阶层,有着不同的信仰。即使后来阿米尔在得知哈桑的身世后去救哈桑的儿子,这种不对等依然无法抹平。阿米尔的行为是他卸下内心愧疚的必要前提,与哈桑的自我牺牲不同。一个煽情的故事总是需要一个刻板的人物为之牺牲,在这本书中,哈桑就是那个预设好的牺牲者,如同书中宰牲节上被献祭的羔羊,要为某个目的牺牲掉。虽然书中将哈桑写成了自愿牺牲的样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哈桑必定要以他的善良付出一切。当被推到一个牺牲者的位置,就已经注定了他将牺牲到无可牺牲的命运。

预设的牺牲者——重读《追风筝的人》


如果哈桑不是阿米尔的兄弟呢,阿米尔会如何抉择?不妨给阿米尔最大的善意,他依然会做同样的选择。否则这本小说就不能成立了。但这也改变不了哈桑是个预设的牺牲者的本质。
一句话概括,作者刻画了哈桑这样一个逆来顺受、近乎愚忠的形象并为之颂扬。当注意到这点后,我实在无法再为之感动。在整本书中,哈桑的心理都是缺失的,或者说,是刻板的。哈桑的心理缺失与刻板的背后,是对阿富汗社会背景的忽视,对阿富汗民族矛盾和信仰冲突的弱化。另外,用阿塞夫那样一个崇拜纳粹的反社会人格分子来归结塔利班的暴行,也流于表面。
重读《追风筝的人》,我没有以前读时的感受。既不想为哈桑对阿米尔不计得失的付出感动,也不觉得阿米尔把哈桑的儿子救出来收养便是救赎。我不喜欢这类宣扬自我牺牲的故事,接受不了把人性的善良无节制地拔高。我不认为人心会因此被感化,也不认为书中的人物关系,可以反映长期陷于战乱的阿富汗的社会现实。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之所以如此畅销,有一部分可能恰是出于人性自私的一面?大概人潜意识中总希望遇到哈桑这样可以为自己付出又不计回报的人,它暗合了这方面的心理……最重要的是,我认为所有这一切,都离真实的世界相去甚远。

预设的牺牲者——重读《追风筝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