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预设的牺牲者——重读《追风筝的人》(2)

小说是以阿米尔为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文笔细腻舒缓,情节起伏跌宕,中文译本也很流畅。关于阿米尔有很多心理描写,作者非常善于心理描写,透过一些微小的细节,一句话就可以带出阿米尔的心理变化。不被父亲认可时的失落、看到父亲关心哈桑时微微的嫉妒、赶走哈桑时的矛盾和痛苦又夹杂着一点隐隐的解脱、逃往美国后想起哈桑时的愧疚、遇见索拉雅时的心动……都真实可感。
相比之下,哈桑的心理让人捉摸不透。
书中写哈桑有着浑圆的脸,扁平的鼻子,低垂的耳朵,像木头刻的中国娃娃,因为制作工匠的不小心,留下一个兔唇。这个形象实在很生动,根据这描述很容易想象一个大概的模样。但形象的具体不能取代心理的缺失。在整本书中,我都不清楚哈桑心里想什么,就像阿米尔也猜不透哈桑心里想什么。就像所有人都不知道哈桑为何追风筝那么在行。对此作者也没有解释,而是写得近乎神迹——他只是知道风筝会在何处掉落,去那里等着就可以了。
与之对应的,哈桑的包容和善良也近乎神迹。
哈桑应该不是愚蠢的人,他可以轻易看出阿米尔小说中的破绽,可以感知阿米尔的内心变化。哈桑也不是麻木的人,他有脆弱和敏感的时刻,在和阿米尔结伴去看电影的路上,遇到士兵言语侮辱自己的的母亲,哈桑在电影院默默哭泣。许多年后,哈桑的母亲归来,得知眼前的老妇人是将自己遗弃多年的母亲后,哈桑不顾一切地跑到山上,独自坐了一夜。

预设的牺牲者——重读《追风筝的人》


然而,面对阿米尔给予的伤害,哈桑几乎是完全宽容的态度,看到阿米尔没去救自己不加追责,对阿米尔的栽赃陷害主动接受。很多人把这解释为哈桑天性善良。哈桑确实善良,他的善良从一而终,至死不悔。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和国族中,在种族歧视和战火侵扰之下,在阿米尔受到父亲冷落感觉痛苦不堪的时候,面对比阿米尔面对的要残酷得多的现实,哈桑的善良像奇迹般百毒不侵。
哈桑长大后写给阿米尔的信,措辞得体,感情真挚。开篇是:以最仁慈、最悲悯的安拉之名,我最尊敬的阿米尔少爷。结尾是:如果你回来,你会发现有一个忠诚的老朋友在等着你。愿安拉永远与你同在。
哈桑独自跑到山上那一夜,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他肯定想到自己出生即被母亲抛弃的悲惨命运。但他会不会想到更多,会不会想到自己的朋友看着自己被人侮辱独自逃走,之后不思改悔反而嫁祸于他,最终将他赶走。哈桑的母亲回来了,这是个主动的态度,哈桑后来接纳了她。而朋友在逃难至异国后始终没有任何消息,十几年里没有丝毫试图弥补与和解的表现。这样的情况下,不知道哈桑内心需要有多么大的爱,才能让他毫无芥蒂地主动写下那封热情洋溢的信。

预设的牺牲者——重读《追风筝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