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部分作品分析以及推荐(3)
这时罗梅西出现在他们面前,纳里纳克夏知道内情后,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回到家中,却发现家中从外地雇来的女仆竞是改了名的卡玛娜。之后,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头偕老。作品通过“沉船事件”引起的罗梅西曲折复杂的恋爱和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的社会陋俗。同时,也指出了印度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戈拉》(长篇小说,1910年出版,泰戈尔著)
小说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孟加拉社会生活为背景,以正统新印度教徒戈拉的家庭和梵社姑娘苏查丽达、宾诺耶和洛丽塔两对男女青年的恋爱纠葛为线索,着力塑造了爱国青年戈拉的形象。主人公戈拉是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印度教青年教徒们的领袖。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印度”,对祖国的自由解放满怀胜利的信心,有着炽烈的爱国热情,积极的爱国精神。他“正直不阿”,对那些以做官为荣,丧失民族自尊,在英国主子面前摇尾乞怜的所谓受过教育的人极为痛恨。他在狱中,表现了民族的正气,他决不去奉承英国县长,求他们怜悯或者饶恕。他也不要朋友想办法去保释,表现了殖民地民族中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热爱印度,关心印度,准备为印度辆牲自己的一切。但是他有着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恪守印度教所有的教规行触脚礼,不喝异教徒手里拿过的水。他批评宾诺耶与梵教姑娘谈恋爱是学英国人的时髦,是英国人的“爱情”,更反对与梵教姑娘结婚,谨慎地保护婆罗门种性的纯洁。
然而,当他与梵教姑娘苏查丽达一家接触,自已也陷入与苏查丽达的爱情中。
特别是深入农村以后,看到教派纠纷的危害,思想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再也不可能用自己脑子所虚构的那种迷妄之见来欺哄自己了”,感到宗教传统“只是将人分为种种等级,又将各个等级互相分开”。最后,他从养父那里得知自己是爱尔兰人,不是印度人时,精神获得了解放,完全抛弃了宗教的束缚和种姓的偏见,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站在一片广大的真实之中”,遂成长为一个清醒的爱国者。作品通过戈拉形象的塑造,提出阻碍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偏见问题,号召人民不分教派,不分种姓,团结起来,为民族解放事业共同奋斗。
5.《吉檀迦利》(诗集,1912年出版,泰戈尔著)
诗集共收入103首诗。“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音译,意思是“奉献”,这部诗集是奉献给诗人心目中的神灵的。这个神灵不是“一神教”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诗集中所说的“你”、“他”、“主人”都是泛指神,“我”也是神的表象诗人认为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实体—梵,而梵也就是神,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近在身边的,他与劳动人民同在。他“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他是在锄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联系在一起”。(据谢冰心所译)人民只有达到与梵完全合一的境界,才会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诗集所表现的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追求。
4.《戈拉》(长篇小说,1910年出版,泰戈尔著)
小说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孟加拉社会生活为背景,以正统新印度教徒戈拉的家庭和梵社姑娘苏查丽达、宾诺耶和洛丽塔两对男女青年的恋爱纠葛为线索,着力塑造了爱国青年戈拉的形象。主人公戈拉是印度爱国者协会主席,印度教青年教徒们的领袖。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印度”,对祖国的自由解放满怀胜利的信心,有着炽烈的爱国热情,积极的爱国精神。他“正直不阿”,对那些以做官为荣,丧失民族自尊,在英国主子面前摇尾乞怜的所谓受过教育的人极为痛恨。他在狱中,表现了民族的正气,他决不去奉承英国县长,求他们怜悯或者饶恕。他也不要朋友想办法去保释,表现了殖民地民族中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热爱印度,关心印度,准备为印度辆牲自己的一切。但是他有着狭隘的民族观念和宗教观念,恪守印度教所有的教规行触脚礼,不喝异教徒手里拿过的水。他批评宾诺耶与梵教姑娘谈恋爱是学英国人的时髦,是英国人的“爱情”,更反对与梵教姑娘结婚,谨慎地保护婆罗门种性的纯洁。
然而,当他与梵教姑娘苏查丽达一家接触,自已也陷入与苏查丽达的爱情中。
特别是深入农村以后,看到教派纠纷的危害,思想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再也不可能用自己脑子所虚构的那种迷妄之见来欺哄自己了”,感到宗教传统“只是将人分为种种等级,又将各个等级互相分开”。最后,他从养父那里得知自己是爱尔兰人,不是印度人时,精神获得了解放,完全抛弃了宗教的束缚和种姓的偏见,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站在一片广大的真实之中”,遂成长为一个清醒的爱国者。作品通过戈拉形象的塑造,提出阻碍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偏见问题,号召人民不分教派,不分种姓,团结起来,为民族解放事业共同奋斗。
5.《吉檀迦利》(诗集,1912年出版,泰戈尔著)
诗集共收入103首诗。“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音译,意思是“奉献”,这部诗集是奉献给诗人心目中的神灵的。这个神灵不是“一神教”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诗集中所说的“你”、“他”、“主人”都是泛指神,“我”也是神的表象诗人认为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主宰者,这个主宰者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在的实体—梵,而梵也就是神,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近在身边的,他与劳动人民同在。他“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他是在锄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联系在一起”。(据谢冰心所译)人民只有达到与梵完全合一的境界,才会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诗集所表现的就是对这种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