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摒除遮蔽物的尝试——《偷光》文评③ By 跖诗(5)

2023-11-29偷光东方project同人文学浊浪文工团 来源:百合文库
就这般“风格”,个人想再深入讨论一下。
个人非常喜爱船长的那首“诗作”:
十一月十日
大丽浪高二米三
妖怪山麓溪水旁
生长四瓣紫色小花
风干一个月后加水
捣碎研磨滤汁
与四十度的鲸鱼油混合
涂在指甲上
她很喜欢
诗作很美,不染修辞而包含真意,使笔者联想到日本美学里的一个词汇:“侘寂”。
“侘寂”是一种不追求物体本身的奢华,同时也不受外界所干扰的一种“抱残守缺”的境界。
站在“东方同人文”这一角度上,个人又对侘寂里“虚实”层面有浓厚的兴趣:
(偷懒摘点论文)
 “寂”论中的“虚实”论指的也不是中国文论中的“虚实互用”、“虚实相间”之类的艺术表现手法, 而是主张审美创作者与美的关系, 或者说是人与现实之间, 形成一种既有距离、又不远离的若即若离的审美关系。
用蕉门俳论中的术语来说, 是要“飘游于虚实之间”。对此, 《幻住庵俳谐有耶无耶关》一书中, 以芭蕉的名义写了如下一段话:“于虚实之间游移, 而不止于虚实, 是为正风, 是为我家秘诀。”并举了一个风筝的例子加以形象地说明:

摒除遮蔽物的尝试——《偷光》文评③ By 跖诗


“虚:犹如风筝断线, 飘入云中。实:风筝断线, 从云中飘落。正:风筝断线, 但未飘入云中。”以此说明“以虚实为非, 以正为是, 漂游于虚实之间, 是为俳谐之正。”在这个形象的比喻中, 地为实, 天 (云) 为虚, 风筝是俳人的姿态。风筝断线, 方能与“实”相脱离, 但又不能飘入云中, 否则就是远离了“实”而“游于虚”。只有“飘游于虚实之间”, 才是“寂”应有的状态。
我们可以予之新的解读:风筝断线展现的就是一种立足在“幻想”与“现实”间的姿态,风筝如云去,是外界通过人感官予人的现实,云巧将风筝去向巧妙地遮蔽了(在创作里,如何添上这片云,是一种精妙的技巧),在风筝自身上,有存在着“挣脱”、“自由”的迹象(或者说,人给予的期待),“但未飘入云中”则是处在这个情景之外,是“现实经验”的束缚,是风筝注定的结局。现实分裂成了两瓣,一瓣予人朦胧的希望,并由之滋生幻想,一瓣告知人注定的结局,幻想涂抹在这结局上,注定的、冰冷事情,也变得模糊,变得温暖了,这便是“虚实”的美所在。
或者,这个方法也可以反过来使用。

摒除遮蔽物的尝试——《偷光》文评③ By 跖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