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印象(二)——诗人周恩来(4)
何如作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
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
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
也悲伤别离,
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
永远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
已放在各人前边,
飞向光明,
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
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
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
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该诗包含三个主题。第一个是牺牲,即如果是英勇壮烈的死,就不必怜惜生命;第二个是努力,即革命者要竭尽全力;第三个主题是耐心,革命的成功、理想的实现需要不懈的努力。在以后的50年里,尽管经常遇到挫折,但他确实把一生都献给了这个伟大事业,从未动摇过。
此后的近20年内,未见周恩来诗作的发表。
直到1941年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1949年1月18日)上发表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1941年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此时的国共两党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面临日本的侵略压力,两党仍然进行合作,所以在重庆能容下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媒体《新华日报》;另一方面,当时日本改变侵华策略,对重庆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辅之以军事打击,因而国民党的抗战意志开始下滑,其中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公然投靠了日本,成为可耻的汉奸,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开始消极抗战,对于反共倒日渐积极,制造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中共领导下的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对此,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没有同国民党完全决裂,同时又予以合理反击——重建了新四军军部。《新华日报》虽是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喉舌,但因置于重庆,自在国民党监控之下,故而只能隐晦地表达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共行为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