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泸:剩水剩土(4)
从热灰里扒出来的洋芋又烫手又可口,拍着,吹着,吃着,谁也顾不上嘲笑对方嘴巴上的黑灰。这项活动带给人刺激、隐秘和空前团结的兴奋,在学校里可是体验不到的。
冬天,荒地萧条了,但也不寂寞。水洼都结了冰,镜面一般干净。捡粪的孩子们路过,就不想走了。肩上的背篼往冰面上一放,趴上去,两脚一蹬,“嗖”的一下滑出好远。七八个人把背篼连接起来,就是一列移动的冰车。
天寒地冻,荒地里枝条稀疏,麻雀奇多。树下空地上,白花花的麻雀屎落了一层。妇女们就会打发孩子拿瓶子去捡,准备做护肤品。还必须是母雀屎,公的不好用。怎么区别?很容易:端直如米粒的,那是公雀屎;微微弯曲的就是母雀屎。捡回来用童便浸泡三天,摇匀,就寝前用来擦手擦脸,虽然骚臭难闻,效果远胜雪花膏。擦上几天,皴裂消失,皮肤细腻,容光焕发。今天一想,麻雀屎必定含有某些宝贵的生物活性物质,用儿童的尿把它们逼出来,才有如此奇效。当今研发生物美容品的人还不知道这些。如果知道了,经过一系列脱臭和提纯技术的深加工,麻雀屎说不定会身价百倍。
冬天,孩子们的活动半径小了,又不甘心窝在家里。心所向往,是野地里背风的坑洼,还有干爽的林间空地。晚上在那里生起篝火,围成一圈,无拘无束地扯些身边的事。有时也学大人们的样子叹一口气,放大自己小小的伤感。如果有人会讲鬼故事,群情立刻大振。稚气的脸庞,畏惧的眼神在火光中愈显生动,越听越害怕,越怕越想听。直至北斗西斜,慑于回家后挨打,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临走前不忘一人一泡尿,浇灭余烬。
荒地是农村孩子的第二生活空间。
20世纪60年代初,填饱肚子成为全国头等大事。为了向土地多要粮,除了大规模开荒种地,政府还号召开发利用“十边地”:房边、路边、水边、渠边……羊皮大的地方,也种上了庄稼。但收获总不如意,这一坨地收了半升油菜籽,那一坨地收了几碗秕麦子。所以灾荒过后,农村人立刻放弃了“十边地”。剩水剩土,就让它那么剩着吧。虽说没什么产出,但它们并没有挤着谁,挡着谁,只不过谦卑地在村前屋后存在着,衬托着田地庄园,接纳着孩子们的游戏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