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故事·柳崖外编(一)(3)
2023-11-22 来源:百合文库
”母只好说:“好吧。”于是叫再来痛责锡蕃。二弟的学识日渐进步,数年后,两个弟弟一起补上了生员[6],各自勤奋读书。再来按量讲授,以五日为限。到了期限,就左手携酒,右手执戒尺,要是达到要求,就和弟欢酌对饮,没有达到要求必定责打一番后离去。
戊午年,长弟二弟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诸生。乡试时住在省城旅舍。再来教授长弟文章,文章写成后,住在一起的读书人都称赞不已。再来从外面进来,拿来一看,顿时就要扇习书耳光。众人急忙劝阻,不明白再来为什么生气。众人问道:“习书的文章难道写得不好吗?”再来说:“好是好,但是却不能考上!我陪他来到省城,是希望他能高中,不希望他只是会写好文章而已。”众人于是用修改文章来劝解再来,再来答应了。文章再次写成,再来看过后终于笑了,说:“这要是在考试中,岂有不中的道理?”习书遂在乡试中高中。数年后,习书已经成了进士,而锡蕃也在乡试中考中,家中于是逐渐丰裕。后来习书被任为四川的县令,而锡蕃也被任为贵州的县令,登门道贺的客人络绎不绝。母出门来,对习书和锡蕃说:“你们能有今天,都要感谢你们的哥哥啊。”再来跪下垂涕泪道:“儿何来的功劳!
儿因监督学习的缘故,屡次手足伤手足。不知情的人,还说儿对手足如此残忍,不知儿心中也在跟着痛。当儿痛责习书锡蕃时,哪里不知道‘兄弟既翕,和乐且耽’[9]的道理?弟弟能听儿训诫,奋志学习取得成功,是他们有才德。儿何来的功劳!”
一天,再来换上新衣服去集市的时候,遇到了之前的那个朋友,朋友振振衣襟说:“如今你依靠两个弟弟的能力,不用再以屋为衣袍了。”王公学问渊博,榆次那里考得高官显位的人,大多出自其门下。王公年愈六旬了,学问益加深厚,却一直不中,但也从不缺席考试。有人劝他不要去考了,他说:“不中是命;不去考不是取决于命的。幸得上天赐给我吾以伶俐的头脑,让我不愚昧;赐给我充沛的体力,让我不衰疲。考是要考的,中不中听天由命就行了。有什么害处?”但王公最终到死才被纳入副榜贡生。
柳崖子说【《聊斋志异外集》作外史氏】:兄弟和悦相亲,是人之常情。但倘若再来只专注于和悦相亲,习书、锡蕃虽然有才能,但能保证最终能获得成就吗?人们传闻:习书初学八股文时,崔御史致远微服来到再来教书的地方,再来不认识,一举手,拿起习书的文章批改。崔御史在一旁说:“这里改某字比较好,这里改成某某二字更好。”再来于是知道他不是常人,肃然起敬,拿出自己的文章给他看。崔御史看后,说:“你的文章可以传阅却不能中试,但是你批改的那个童子的文章,后必定是进士,而你的功名致死也不如啊。”难道再来写文章时的简练揣摩还没到火候?或是科举文章是另一套写法?但戊午那年在省城,王公如此迅速断定习书能高中,而且门下学生也多有考得高官者,又怎么解释呢?
戊午年,长弟二弟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诸生。乡试时住在省城旅舍。再来教授长弟文章,文章写成后,住在一起的读书人都称赞不已。再来从外面进来,拿来一看,顿时就要扇习书耳光。众人急忙劝阻,不明白再来为什么生气。众人问道:“习书的文章难道写得不好吗?”再来说:“好是好,但是却不能考上!我陪他来到省城,是希望他能高中,不希望他只是会写好文章而已。”众人于是用修改文章来劝解再来,再来答应了。文章再次写成,再来看过后终于笑了,说:“这要是在考试中,岂有不中的道理?”习书遂在乡试中高中。数年后,习书已经成了进士,而锡蕃也在乡试中考中,家中于是逐渐丰裕。后来习书被任为四川的县令,而锡蕃也被任为贵州的县令,登门道贺的客人络绎不绝。母出门来,对习书和锡蕃说:“你们能有今天,都要感谢你们的哥哥啊。”再来跪下垂涕泪道:“儿何来的功劳!
儿因监督学习的缘故,屡次手足伤手足。不知情的人,还说儿对手足如此残忍,不知儿心中也在跟着痛。当儿痛责习书锡蕃时,哪里不知道‘兄弟既翕,和乐且耽’[9]的道理?弟弟能听儿训诫,奋志学习取得成功,是他们有才德。儿何来的功劳!”
一天,再来换上新衣服去集市的时候,遇到了之前的那个朋友,朋友振振衣襟说:“如今你依靠两个弟弟的能力,不用再以屋为衣袍了。”王公学问渊博,榆次那里考得高官显位的人,大多出自其门下。王公年愈六旬了,学问益加深厚,却一直不中,但也从不缺席考试。有人劝他不要去考了,他说:“不中是命;不去考不是取决于命的。幸得上天赐给我吾以伶俐的头脑,让我不愚昧;赐给我充沛的体力,让我不衰疲。考是要考的,中不中听天由命就行了。有什么害处?”但王公最终到死才被纳入副榜贡生。
柳崖子说【《聊斋志异外集》作外史氏】:兄弟和悦相亲,是人之常情。但倘若再来只专注于和悦相亲,习书、锡蕃虽然有才能,但能保证最终能获得成就吗?人们传闻:习书初学八股文时,崔御史致远微服来到再来教书的地方,再来不认识,一举手,拿起习书的文章批改。崔御史在一旁说:“这里改某字比较好,这里改成某某二字更好。”再来于是知道他不是常人,肃然起敬,拿出自己的文章给他看。崔御史看后,说:“你的文章可以传阅却不能中试,但是你批改的那个童子的文章,后必定是进士,而你的功名致死也不如啊。”难道再来写文章时的简练揣摩还没到火候?或是科举文章是另一套写法?但戊午那年在省城,王公如此迅速断定习书能高中,而且门下学生也多有考得高官者,又怎么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