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棱镜——《战时灯火》读后感(3)
2023-11-05 来源:百合文库
这,也正是这,和年少轻狂的冒险精神不谋而合,并成为主人公对自己年少时最珍贵的回忆。泰晤士河的驳船,走私赛狗与午夜的飙车,荒废的弹药贮藏点以及与气象学家的夜行,还有些许种种,这已与学校生活相行甚远,但也确实是一些特别人士的生活。另一端则是关于欲望的,纳撒尼尔(主人公的名字)与艾格尼斯流转与各个楼房间的爱意,他们本真的爱意,梦想与关怀。初恋总是让人难忘的,不是吗?
这一切的故事,或者叫这样看似永远自由的生活,在书中第一部分的最后戛然而止。本来就对父母事情一无所知的姐弟在被袭击后一切都变了,有人因保护他们而死,有人因失去他人而恨。最终,纳撒尼尔与其姐姐为隐人耳目被安排到偏僻的乡间。那些贻贝船上的冒险,深夜中车上的歌声,楼房间爱人的辗转反侧,突然就变成了遥远的过去被藏封了起来,并且因为与情报机关的关系而永远成了秘密,不能被证实,也无法被证实。
事实上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与你共享回忆的人都一一离去,你成为唯一一个拥有这份回忆的人,无法与他人言说、共鸣或是分享,这样更痛苦;还是同一段记忆当你与他人分享后发现他人对此的印象恰巧与你相反更令人失望?这令我拿不准。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以纳撒尼尔母亲的回忆线展开的,一种电影式的放映感,外加复古的滤镜,有如《罗马假日》。整段故事是从受袭击安置后与母亲的相处开始的。母亲在最后与我共处一段时间后因意外的袭击而匆匆离去,伴随着葬礼,“我”觉得也许我应该更了解一些母亲的故事,以及背后的秘密。从母亲罗斯的视角出发,小说的后半部分讲的是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抉择,归宿与命运三个事情。当罗斯第一次选择了情报工作转身走向飞机离家远去时,她所想的其实并不是什么使命或大义,而是一种翘首期盼的,也许是因家庭生活中断的,一种更加广阔而充满冒险的生活,属于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以国内传统的观点来看,这种罔顾家庭和婚姻的行为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说到底,就如同书中所说的,“也许并不是费伦为母亲铺就了这条道路,而是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母亲梦寐以求的生活。
”
最后,小说的结局更像半开放式的,对母亲的回忆已无从确证,但是过程也是由纳撒尼尔慢慢编纂而出。读到此处,再次看到译者所写的那一小本译后感,名叫《记忆的棱镜》,我向来,确实没有比这个名称更合适于这本书的了。每个人对小时候的家乡,菜品,人物以及故事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模糊不清,又在回忆的过程中过多的装潢上了自己的主观期望与些许遗憾,最终,那也许不是事实,也许有编纂的成分,但却是美好而又珍贵的。每个人总是寻而不见自己记忆中的片段,因为记忆,那有何尝不是一种只能通过棱镜放映,无法真正触及的美好的虚幻呢。
这一切的故事,或者叫这样看似永远自由的生活,在书中第一部分的最后戛然而止。本来就对父母事情一无所知的姐弟在被袭击后一切都变了,有人因保护他们而死,有人因失去他人而恨。最终,纳撒尼尔与其姐姐为隐人耳目被安排到偏僻的乡间。那些贻贝船上的冒险,深夜中车上的歌声,楼房间爱人的辗转反侧,突然就变成了遥远的过去被藏封了起来,并且因为与情报机关的关系而永远成了秘密,不能被证实,也无法被证实。
事实上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与你共享回忆的人都一一离去,你成为唯一一个拥有这份回忆的人,无法与他人言说、共鸣或是分享,这样更痛苦;还是同一段记忆当你与他人分享后发现他人对此的印象恰巧与你相反更令人失望?这令我拿不准。
书的后半部分则是以纳撒尼尔母亲的回忆线展开的,一种电影式的放映感,外加复古的滤镜,有如《罗马假日》。整段故事是从受袭击安置后与母亲的相处开始的。母亲在最后与我共处一段时间后因意外的袭击而匆匆离去,伴随着葬礼,“我”觉得也许我应该更了解一些母亲的故事,以及背后的秘密。从母亲罗斯的视角出发,小说的后半部分讲的是对不同生活状态的抉择,归宿与命运三个事情。当罗斯第一次选择了情报工作转身走向飞机离家远去时,她所想的其实并不是什么使命或大义,而是一种翘首期盼的,也许是因家庭生活中断的,一种更加广阔而充满冒险的生活,属于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以国内传统的观点来看,这种罔顾家庭和婚姻的行为无疑是离经叛道的。说到底,就如同书中所说的,“也许并不是费伦为母亲铺就了这条道路,而是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母亲梦寐以求的生活。
”
最后,小说的结局更像半开放式的,对母亲的回忆已无从确证,但是过程也是由纳撒尼尔慢慢编纂而出。读到此处,再次看到译者所写的那一小本译后感,名叫《记忆的棱镜》,我向来,确实没有比这个名称更合适于这本书的了。每个人对小时候的家乡,菜品,人物以及故事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模糊不清,又在回忆的过程中过多的装潢上了自己的主观期望与些许遗憾,最终,那也许不是事实,也许有编纂的成分,但却是美好而又珍贵的。每个人总是寻而不见自己记忆中的片段,因为记忆,那有何尝不是一种只能通过棱镜放映,无法真正触及的美好的虚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