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媒·眼看 | 李强:当代文学变革与网络作家的崛起(2)

当代中国的各类作家中,最具话题性的当属“网络作家”:他们曾是游牧的“网络写手”,后来成为驻扎在网站的“职业作家”;他们人数众多,产量惊人,1创作了不少家喻户晓的作品,但也被批评同质化严重……总之,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历史有待深入挖掘,其特质需要细致辨认。目前关于网络作家的研究,多是将其分类、划代,进行局部描述,缺少贯穿性的制度考察,与当代文学变革相结合的讨论也不多见。网络文学是媒介革命的产物,但网络作家的现实境遇和当代文学变革有着密切关系。若将网络作家与当代文学制度转型的宏大背景结合起来考察,应该能穿透纷繁热闹的表象,看清这一群体的历史价值,进而深刻理解网络文学之于当代文学的意义。那么,网络作家是在怎样的当代文学变革背景中崛起的?他们又怎样重构了当代文学格局?
文学制度转型与网络空间的开启
文学制度通常只被理解为公开的文学体制,例如文学机构、文学政策等,但杰弗里·J·威廉斯在《文学制度》中提出:“‘制度’还有一层更为模糊、抽象的含义,指的是一种惯例或传统。”2张均在讨论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时也强调:“一般情况下,文学制度并不等同于公开体制,体制可能遭到抵制、改写和挪用,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政府制定某些政策主要是适应舆论,而并非真的要去落实。”“体制是国家权力单方面的诉求,制度则是‘谈判’、妥协后的‘心照不宣的协议’。”3这意味着,对文学制度的研究,不仅要观察公开的文学体制,还应关注相对隐秘但在具体文学实践中发挥着作用的内容。具体到作家制度研究来说,除了要把握文学体制中针对作家的各种制度设计、规定,还应考察作家的文学观念、身份意识等内容。相对于公开的文学体制,这些不可见的内容对作家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媒·眼看 | 李强:当代文学变革与网络作家的崛起


在这种显隐结合的制度视域下,当代作家的复杂境遇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呈现。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作家诞生于晚清时期,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文学生产传播更加便捷,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读者和作者,文艺期刊和出版行业繁荣起来,“文学成为文人谋生的职业和手段,作家也拥有了一个远离仕途且相对独立的空间”4。新中国成立后,作家们被组织进了作家协会。他们按资历、成就与水平,被评定为不同等级,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有住房、医疗、教育、差旅等多种福利。这些制度“既保护作家的权益,更重要的是实施对文学生产的控制、管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专业‘行会’的垄断性能。但以往知识者专业组织所具有的某种独立性,已大为削弱”5。长此以往,作家对文学体制会产生依赖,创作、交流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当代文学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文学体制层面看,这一变革的核心内容是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意识形态生产的一部分转向以‘市场原则’为主导的消费性文化生产的一部分——同时保留着政府在意识形态上的控制和某种行业垄断性的政策保护”6。这一转型对作家影响巨大,改革之后,体制内作家的收入相对较低,7作协、文联大多通过合同制、聘任制、签约制等形式与作家合作,这些作家实际上变成了“自由撰稿人”。在文学体制发生变革时,社会(读者)对文学也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变多,阅读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这种趋势直观地反映在期刊征订数量的变化上,1990年代初,《收获》等纯文学期刊的征订数出现了大滑坡,《故事会》《电影·电视·文学》等通俗刊物的征订数却大幅增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