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网文

李强:“网络即文学”:一种敞开的历史(3)

两种生产机制的背后是两种文类,两种关于文学审美的体认方式。文学青年的自由抒情,是碎片化、随机性的,是以抒情、漫游为主的审美现代性,本就建立在对工业现代性的批判的基础上。其商业上的失败,是对文化工业的本能拒斥,这是抒情现代性的宿命。网络文学青年的写作,缺乏持续的读者以支撑起一个有效的文学生产循环体系,在失去轰动效应之后,逐渐淡出了网络。
类型小说针对人的欲求差异对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类型规则相对明晰,方便指导当时的小说创作。网络类型小说是满足大众消费诉求的文学形态。其创作方式是可以进行商业化培育、引导的文化工业生产方式。网络类型小说的连载继承了纸质期刊出版的连载形式,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阅读交流便捷性,使作品的交互性、陪伴感大大加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类型小说读者所进行的只是故事层面的消费,并不限定于文字形式。在技术手段成熟之后,他们的“故事需求”,可能就会转向视频、游戏等形式。

李强:“网络即文学”:一种敞开的历史


“榕树下模式”和“起点模式”实际上代表了“网络”对于“文学”的两种解放抑或塑造路径:榕树下创始人朱威廉宣扬的“要让普通人也拿起笔来”,旨在鼓励普通人自由发表、随意讨论文学作品。这是创作与交流环节的解放,注重的是想象与表达的过程,而不是写作的成果是否符合某种文学规范。互联网让无数的网友成为有无穷创造潜能的作者,他们的发言,当然包括文字、图像、表情符号等等,都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依照此前的审美标准,这些作品或许是粗制滥造的,还有一些是拙劣的模仿,毫无新意可言。但对于个体而言,如果这是他们能够找到的最好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创造就是“艺术”。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学的意义就不在于创造多少传统文学标准下的“经典作品”,而在于吸引了多少普通人参与了这场文学实践。
在“起点模式”下,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的“网络文学恢复了大众的阅读梦和写作梦”,强调的是网络降低了类型小说的生产、传播和阅读的成本,促进了小说创作的规模化,满足了大众的类型故事消费欲望。他之“大众”,是现代消费者,而非抒情漫游者。商业的成功,使得“起点模式”大行其道,网络文学的文类有了显著的收缩,从小说、散文、诗歌多种文体交相辉映,变为长篇类型小说一体独大。

李强:“网络即文学”:一种敞开的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