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3“古恩希尔德”主战坦克(2)
M3主战坦克的人员编制通常为两名,但考虑到部分延伸型号的特殊需求在标准M3车体乘员舱内保留了第三名成员的席位。M3的典型人员编制包括车长(兼驾驶)、炮手(自动装弹机损坏时兼任装填手),在部分延伸型号上通常还增加一个技术人员席位。M3主战坦克采用固态电伺服驱动的无人炮塔,成员舱设置在车体内,其空间足以容纳三名乘员,炮手席与车长席并列,且在必要时可通过预装的座椅模块进行简单的改装,从而在炮手席与车长席中后部增加第三名乘员的席位。
M3主战坦克的车长观测吊舱设在炮塔上部左侧,可360度旋转并通过炮塔座圈内嵌的光缆与车长席连接,吊舱设有全向光学观测设备、激光测距仪以及目标探测雷达,操纵系统硬件设有动作捕捉设备与传感器阵列,可兼具VR/AR操控。炮塔顶部右侧则装有1具结构相对简单的可旋转光学观察镜供炮长使用(同样通过座圈内嵌的光纤与炮长席连接)。炮塔顶部装有环形枪架,可以选择架设一挺点50遥控机枪(标配)或是20mm遥控电磁速射机炮(高配),并配备可旋转360度的光电复合瞄准系统和热成像镜,乘员可在车体内部进行瞄准和发射武器,且在非手动情况下均交由车载AI操控。车内独立通信电台安装在左侧炮塔内壁,由车长负责操作,电台天线,横风传感器与相控阵雷达天线阵等均安装在炮塔后段上方。M3系列主战坦克的车体内部均保留有复数液晶显示屏与光学瞄准镜系统,作为AR操控失效时的备份装备。
防护设计:
M3系列主战坦克的防护设计参考了同期东煌正在小批量服役的ZTZ-35并进行改进。在车体与炮塔正面和侧面均加装有RM4473纳米钛合金框架模块化填充复合装甲以增强防御能力,RM4473型模块化填充装甲主要且唯一不可替换的部分是以经过机械/化学双重手段进行整体约束形成的状似石墨烯的多层蜂窝状钛合金框架。但框架本身并无太多防御力,需要与各种预制装甲片配合才能发挥防御作用。除去多用于测试场合的采用标准装甲钢制成的预制装甲片外,在一般情况下,RM4473的纳米钛合金框架可与片状热固性高分子聚乙烯陶瓷层混合装甲片或宏观双层石墨烯装甲片(通过碳化硅外延生长法基于碳化硅基板生产)相复合来构成具备完整防御功能的多层装甲阵列。一般而言,装甲系统的表层面板,即外层钛合金框架可以采用双层对齐叠在一起的石墨烯装甲片作为第一道防线,其硬化效应不仅能有效抵挡来袭火力,平时未受到突然机械压力时像铝箔一样轻便灵活的特性也便于装甲兵们在前线快速更换表层装甲;
M3主战坦克的车长观测吊舱设在炮塔上部左侧,可360度旋转并通过炮塔座圈内嵌的光缆与车长席连接,吊舱设有全向光学观测设备、激光测距仪以及目标探测雷达,操纵系统硬件设有动作捕捉设备与传感器阵列,可兼具VR/AR操控。炮塔顶部右侧则装有1具结构相对简单的可旋转光学观察镜供炮长使用(同样通过座圈内嵌的光纤与炮长席连接)。炮塔顶部装有环形枪架,可以选择架设一挺点50遥控机枪(标配)或是20mm遥控电磁速射机炮(高配),并配备可旋转360度的光电复合瞄准系统和热成像镜,乘员可在车体内部进行瞄准和发射武器,且在非手动情况下均交由车载AI操控。车内独立通信电台安装在左侧炮塔内壁,由车长负责操作,电台天线,横风传感器与相控阵雷达天线阵等均安装在炮塔后段上方。M3系列主战坦克的车体内部均保留有复数液晶显示屏与光学瞄准镜系统,作为AR操控失效时的备份装备。
防护设计:
M3系列主战坦克的防护设计参考了同期东煌正在小批量服役的ZTZ-35并进行改进。在车体与炮塔正面和侧面均加装有RM4473纳米钛合金框架模块化填充复合装甲以增强防御能力,RM4473型模块化填充装甲主要且唯一不可替换的部分是以经过机械/化学双重手段进行整体约束形成的状似石墨烯的多层蜂窝状钛合金框架。但框架本身并无太多防御力,需要与各种预制装甲片配合才能发挥防御作用。除去多用于测试场合的采用标准装甲钢制成的预制装甲片外,在一般情况下,RM4473的纳米钛合金框架可与片状热固性高分子聚乙烯陶瓷层混合装甲片或宏观双层石墨烯装甲片(通过碳化硅外延生长法基于碳化硅基板生产)相复合来构成具备完整防御功能的多层装甲阵列。一般而言,装甲系统的表层面板,即外层钛合金框架可以采用双层对齐叠在一起的石墨烯装甲片作为第一道防线,其硬化效应不仅能有效抵挡来袭火力,平时未受到突然机械压力时像铝箔一样轻便灵活的特性也便于装甲兵们在前线快速更换表层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