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世界,但可以有两个光辉(13)
到这个阶段,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佛教的气息,要进入脱相的境界。
我们已经塑造了一个不作价值判断的讨论环境,所以对这个阶段里的各种观点的态度无非就是认同和不认同两种,而没有对错之分。我们需要高精度,表示更强的认知能力和更高更精细的认知水准;我们需要大尺度,来贯穿一切事物形成统一标准,同时反过来验证各个部分的合理性,以及整个人的认知水平。高精度需要大尺度作为支撑,这一点可以通过单一理论和理论体系之间的差距来理解。无数个单独的观点听起来再有道理,但如果能够把它们用一个更基本的统一的理论串连起来,然后这些观点仍然成立,就等于是既进行了相互验证,并且共同树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这将使这个体系里的每一个观点都更有信服力。这就是所谓的理论体系,是在不分对错时我们最后可以追求的一个评判标准。人们之所以那么看重自洽的理论体系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里单独抛出的观点很难具有评判的意义。
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下唯物的意识、认知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意识是大脑进行的一切神经性的运动,包括潜意识和所谓“无意识”的、“不是故意”的意识,所以它具有运动性;认知是意识运动的物质基础,是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下来的意识,具有结构性,可以改变,但没那么轻易;记忆是去掉结构的认知,包括对观察和认知的记录和存储。认知包含记忆,是结构化的记忆,记忆的结构会影响思维方式,所以意识以认知为基础,是记忆的一连串表现。所以,意识发展波其实是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下对意识运动的规律总结,那么意识发展波其实等同于认知发展波。认知的变化需要经过意识运动才能完成,所以就像自然通过对性状进行选择来实现对基因的筛选那样,矛盾首先会直接对意识产生影响然后再间接地改变人的认知,包括逻辑和主观能动性,都直接作用在意识过程中,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大的时间尺度上的意识运动来确定认知的变化规律。
意识、认知结构和记忆三者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记忆像是染色体内的所有遗传信息,而认知结构就像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我们发现单单具有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并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而不同的结构会引发它不同的行为,这给意识运动的起源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我们把认知底层作为认知金字塔的最底层,这听起来有些废话,可惜我们确实无法用认知去超越认知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