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我家臣子爱吵架(2)
隋炀帝杨广大为不满,申斥鸿胪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意思是这种放肆的文字,不必让朕看到。以杨广的脾气,原本不把日本打到自称“海东粪土臣”是不会罢休的,只是一来大隋纠葛于高句丽的战争不能自拔,二来小野妹子会做人,应付说日本不谙汉文,辞不达意,祈请见谅,这才蒙混过关。
隋炀帝杨广第二年日本使团返回时,隋炀帝派文林郎裴世清等十三人陪送,当时回赠的国书一份交给了小野妹子,一份由裴世清呈交大和朝廷。小野妹子携带的国书在途经百济时丢失,裴世清的国书里面有“皇帝问倭皇”的句子,引发朝廷不快。其实吧,猜测原文应该用的“皇帝问倭王”才符合实际,小野妹子与裴世清估计合谋做了手脚。至于小野丢国书,大概也只是借口罢了,说白了不愿意因为国书中一二言辞而触动大和朝廷脆弱的民族心。
再后来小野妹子送裴世清归国,新的国书用了“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依然坚持与中国是对等的国家关系。此时杨广已经决意二次征讨高句丽,对日本的国书虽有不满,也只能“勿复以闻”作罢。
总之,推古朝圣德太子遣使访隋的目的在于吸收中国先进的典章制度,同时又希望让中国意识到中日间是对等的国家地位,明确表态拒绝参与东亚传统的朝贡游戏。这种矛盾的思维方式原本是行不通的,也就是小野妹子灵活处理外交事务的手段以及当时东北亚隋朝与高句丽尖锐对立的国际局势使然,才使得中日两国间的曲折外交达成正果。
第二度的日本国书也是“天皇”一词首见史籍,其源流出自东土道教,意在与中国“皇帝”一词对应,本质还是在强调两国的平等外交。
推古朝圣德太子统共派出了四批遣隋使者,力图扩大与中国的交往并学习大陆文化,促进日本发展,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平抑国内日益尖锐的各种矛盾冲突。
六世纪时,大和王朝的主要社会矛盾是部民的反抗加剧。部民制度产生于四世纪的王朝统一战争过程中,部民是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化奴隶,来源于被征服的别国子民、战俘、犯人以及大陆和朝鲜半岛的渡民。——这种说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结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不相干。